温州鼓词音乐文化探析

2018-10-22 11:39余娜玮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余娜玮

摘 要:温州鼓词是一个古老的曲艺品种,历史上经鼓词艺人一系列的创编,使其至今仍葆生机。本文主要从唱腔音调、曲式结构、伴奏乐器等方面探讨鼓词的艺术特征,以及解析它背后内蕴的思想教化性、时代精神性和审美娱乐性等人文叙事性能。

关键词:温州鼓词 娘娘词 平词 艺术 文化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因旧时操持鼓词的艺人多为盲人,也称为“盲词”或“瞽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曲艺品种,享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美誉。其发祥地于温州瑞安,故又称瑞安鼓词,它采用温州本地方言说唱以及弹奏牛筋琴的形式表演,即以瑞安话为基准的浓厚地域性曲种,此外,“太平调”作为基本说唱曲调,唱腔音乐为板腔体。历代艺人吸取当地历史题材、传奇小说、民间音乐等材料元素,将鼓词日渐发展成文学性、民俗性丰富的说唱艺术。传统“唱本”种目颇繁,内容涉猎广泛,多达数百种,但其大部分属口头即兴式文学,有文字记载的唱书较少见。

一、背景概况

温州地处东海之岸,四季怡润,气候温和。境内河道纵横,众多丘陵蜿蜒叠嶂,景色十分秀美。它不仅拥有数亩沃土良田和丰厚的物产资源,自古还是名人辈出的文史之城。那么依托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孕床,而生成纷繁多样的本土音乐文化品种,亦属合理情形,其中,尤为温州鼓词最负盛名。

1.历史溯源

“鼓词为曲艺的一种,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1}追溯温州鼓词的历史得知,民间艺人中流传着“祖师爷”的说法,即认为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之叔,传说他从小极赋音乐才能,且善文从诗,精通音律,但后因其患目疾失明,亲尝瞽目的痛苦,遂教盲人唱鼓词以自娱,于是鼓词便在乡间代代相传下来。

温州鼓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若以文学角度视之,“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可说它和唐代的变文则是休戚相关的。

2.发展概况

宋代,可以说是温州鼓词发展的萌芽期。早期,盲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挨家挨户乞讨而唱。原唱腔极为简单、规整,唱和奏分开,即说唱一句,敲奏一段,伴奏乐器只有扁鼓与拍板,总体上鼓词的表演变化较小。明代,已由原先每家乞讨的形式转变成在人生重要礼仪上的表演,如添福做寿、婚嫁喜庆、丧事等较大节日时,有庙宇等专门供艺人演唱的固定场所,鼓词艺人的身份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与尊重。清末,鼓词渐从乡村流入城镇,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其实,清中叶到民国,相对而言,鼓词艺术的发展较为漫长,但民国时期,伴奏乐器—牛筋琴的发明和运用,则意味着温州鼓词伴奏形式的完善,亦标志着其在曲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上世纪中旬,迎来温州鼓词发展的黄金阶段,由于在原有唱腔基础上融入戏曲的声腔特色,大大丰富了鼓词腔体艺术,同时板式也有新变化,仅温州城区就有多达60家的唱词场,另外,此时艺人如雨后春笋般显露头角,人才济济,各有千秋,名声较大的有管华山、季松年、林兆藩、陈月波、阮世池等。20世纪八十年代后,是温州鼓词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突出表现在从艺者人数的大增,50年代前鼓词艺人中的女性只有林玉钗一人,如今这一现象大为改观,据了解,女鼓词艺人已逾百人,运用现代媒介“光碟”的形式进行传播,其发行量远超数万张。而鼓词的演唱形式亦不同以往,主要特征是由古朴的单人说唱增到双人甚或多人演唱的集体表演模式,有时为使鼓词的唱奏形式更为灵活生动,赋予唱腔丰富的表现力,常在其中加入莲花的衬腔,这种糅合其它音乐元素的做法,不仅广受听众的喜爱和推崇,亦预示着温州鼓词的发展前景优良。

二、文化特征

温州鼓词作为温州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曲艺,内蕴着温州区域丰富的口头语言、风俗习惯、节日礼俗、工艺技艺等内容,是瓯越人审美思想性、艺术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外显载体,亦在民俗学、宗教学、文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仪式神效性

娘娘词是温州鼓词中唱经类的表演形式,其演唱内容为叙述东南女神陈十四娘娘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神灵的祭祀、歌颂和崇拜等行为,它属于肃穆神圣的集体宗教祭坛活动,为确保仪式的灵效性和威严性,演唱娘娘词的场合、时间与人员组织等都有具体要求,而俗语“鼓词好听,娘词难唱”恰恰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对于平词则无上述条件的限制,鼓词艺人可以随意演唱或长或短的平词曲目。同样,在采调民间艺人的过程中,假设要现场录制他们演唱娘娘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艺人认为这会带来晦气,即为禁忌事项。此外,当观看仪式上表演的娘娘词时,听众需保持虔诚的神态聆听,演唱中亦不得扰乱表演者,会被认为对神灵不敬,尤为老人更为凝神细听。若鼓词艺人在仪节中提到某位神佛的名字时,随后通常会有向神灵解释的唱词:并非不尊敬神,而是出于内容需要,不然则会被当成亵渎神职。

2.审美娱乐性

娘娘詞主要表现驱灾避难的功利性,并不凸显审美娱乐性功能。而平词却完全相反,它作为温州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鼓词艺人常在街头巷尾、空场集市上演唱,或每逢婚嫁喜事、老人过寿等特殊时节而出演,其主要是从听者的感官享受出发,即根据他们的审美诉求而编演的曲目,这完全显现的是审美娱乐性特点,而非任何功用性目的的展演。随着晚清较多明眼艺人的融入,以满足听众的娱乐心理为准,创编出风格多样的作品,通过平词的“唱”和“白”扮演故事情节中的所有人物以及局外人的身份,还要求鼓词艺人的神情姿态、唱腔语调和伴奏器声之间相得益彰、谐和一致,同时模仿人的性格、情绪或动物的声音逼真生动,极大程度上愉悦了听赏者,甚或让一些观众着迷痴醉,这体现出平词审美娱乐的功效性特征。

3.音乐艺术性

娘娘词主要承担表述祭祀性仪轨的职责,具有较浓厚的宗教音乐属性,其所用的“大调”曲目基本属于道场音乐风格,节奏平稳流畅,无抑扬顿挫的变化,常常出现几十句唱词共用同一旋律的现象,例如羽调式一类的曲调,结尾多以“do”音收束,表现出道场音乐特殊的行调手法,由此而知,宗教性质的仪程内容决定了娘娘词表演规格的服从性特点。而平词却与此相反,它的唱腔风格和表演形式并不固守统一,由始至今,平词总是保持开放进取的姿态,在兼收并蓄中求创新和发展,其伴奏音乐的不断调整和改革,正有力说明了这点。

另外,娘娘词以“大调”唱腔为主,为营造出壮观、肃穆的仪式场景,运用打击乐器鼓和锣,基本是口述史诗的上下句式唱句,虽然有时亦加入其它唱腔元素,但整体上仍呈现出单调乏味的表演效果。与之相比,平词的唱腔则极为灵活丰富,这更易激发鼓词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如正太平调、反太平调、吟调等。对于娘娘词和平词而言,同一伴奏乐器在二者中却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前者以“鼓”为主体乐器,在于凸显仪场的神肃性和威严性氛围,由于鼓乐无音高的特性,使其音乐性大为减弱,尽管“牛筋琴”独具丰韵的音调魅力,但并不居于娘娘词的核心位置,仅作装饰性乐器被使用。无需赘言,“牛筋琴”俨然成为后者首屈一指的伴奏性器物,清亮优美的琴声为平词的演唱赋予了较强的律动性和音乐性,使曲艺欣赏者欣然陶醉其中。

4.思想教化性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重“孝”思想在温州鼓词中亦大为称颂。《蔡伯喈与赵五娘》叙述到:赵五娘为将所剩无几的饭菜侍奉公婆,自己却吃糟糠以抵制饥饿,此赤诚孝心感动了上天;《南游》表现儿女敬孝的内容比比皆是:如陈十四去外地学法收妖,临走前千番托付两位搜子代替自己尽孝,尽量让父母安心,当她学成路经瑞安斩妖后,尽管当地百姓留其常住,她依旧婉言谢绝,急切想要回家孝顺父母;又如法通、法清两兄弟去收妖前,亦嘱咐自己的妻子照顾好父母双亲等。

“福善有报,惩治恶行”的观念在温州鼓词中大为提倡,人们对某种超力量怀着敬畏之心,认为“行善”是获取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该人生观已深入人心,宣扬这一思想内容的作品自然大行其道。如娘娘词中的陈十四可视为这种思想的典范:圣母陈十四有着正义勇敢、仁慈无私的济世观念,她历尽千险学法归来,铲除了蛇妖邪魔,并勇下地府解救无辜冤魂,可见,代表“恶”的一类人妖鬼怪最终都要被毁灭,而“善”者终将等到“救赎”和“善报”。她深受人们的推崇和敬慕。

“以孝为美”和“惩恶扬善”两方面的思想理念是温州鼓词表现的重点,通过生动形象的唱词表演形式向人们传递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德操,即起到教化、警醒世人的功用性。

5.时代精神性

天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温州独特的经济区域发展模式,因而形成独具风韵内蕴的瓯越文化。历朝历代的经贸开拓,使温州呈现出“一片繁华海上头”的美景,这与温州人不怕吃苦、敢于奋进、务实创新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温州鼓词里便有众多内容来宣扬此种思想观念。

如平词曲目《高机与吴三春》:高机的家乡遇到蚕荒,他并非坐等其变,而是勇于走出乡门,到外地谋求生路,曲中体现了温州人不畏艰辛、勤劳图强、敢于面对挑战的优良品质。又如现代创作的短篇鼓词《别靠天》,同样描述了人们不怕恶劣的旱灾,大建水库,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使当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瓯越文化日益健康的发展与温州经济的持续增进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互为映射。注重实务性和功利性是温州人历来具有的价值观,求真务实、勤恳踏实的精神气质在温州鼓词中凸显无疑。如《高机与吴三春》的高机是一位社会底层的纺织工,但他始终保持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十年如一日的编织,最终赢得了坊主千金的爱情,这充分反映出温州人不幻想、稳扎苦干的时代精神。

结语

温州鼓词孕育于葱嵘秀丽的雁山一带,焕发的熠熠星光为骆越文化增添了独有的风韵。以叙事性格调为主的温州鼓词,映射出越闽地域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风土人情,传统鼓词曲目更多是民情地情以及宗教信仰观的反映,新时期创作的鼓词作品则重在表现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审美需要的更新。活力奔放的溫州鼓词表演方式,不仅可使人们拥有豁达积极的处事心态,亦会促使人们对艺术美的直观感受到创作性思维的产生,它还是温州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再现。一方面,温州鼓词蕴藏着本土丰厚的人文叙事性,另一方面,其是多元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体,开放、动态而又共生的鼓词艺术正符合21世纪文化发展的宗旨,如何能使鼓词艺术文化永葆生机?笔者认为,这需要民间艺术家、地域工作者以及广大温州人们的共同努力,守住鼓词传统文化的精魂,亦不脱离时代的轨迹,敢于在创新中求发展,才能将温州鼓词塑造成艺术精品、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体征。

注释:

{1}赵雷.瑞安鼓词探源[J].载《中国音乐》,2006(1).

参考文献:

[1]许天鸣. 温州鼓词的声腔研究[J]. 戏剧之家,2015,(05):238.

[2]王志毅. 温州鼓词的音乐和唱词特色[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04-111.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