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界病例非拔牙正畸治疗效果

2018-10-22 01:33李建华马科院
西南国防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安氏差值下颌

黄 婧,李建华,邓 洁,马科院

安氏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错牙合畸形的方法,其中安氏Ⅱ类1分类是骨骼或牙齿在生长过程中,多种因素导致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1]。目前国内外对此类患者主要采用拔牙和非拔牙(整体远移上颌牙列)矫治两种方法,拔牙矫治时间较长,且拔除了具有咀嚼功能的4颗前磨牙,部分患者存在恐惧感;非拔牙矫治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创伤较小,患者易接受。但临床上对该类患者是否采用拔牙矫治一直存在争议[2]。本研究对87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界病例分别采用拔牙或非拔牙两种方法进行矫治,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为临床矫治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界病例87例,纳入标准:(1)符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界病例的诊断标准:ANB≥4°,前牙覆盖≥5 mm,上下牙列轻中度拥挤;(2)磨牙远中关系;(3)均角,恒牙列;(4)如果存在上颌智齿,需在矫治前拔除。排除标准:(1)有正畸正颌治疗史;(2)因其他原因引起的颅颌面畸形。根据不同矫治方法,将患者分为拔牙组(44例)和非拔牙组(43例)。拔牙组中,男21 例,女 23 例,年龄 16~45(24±5.7)岁;非拔牙组中,男 19 例,女 24 例,年龄 16~43(23±6.1)岁。 两组性别、年龄、错牙合畸形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矫治方法两组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拔牙组:矫治前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2颗第二前磨牙,7 d后行MBT直丝弓矫治。上颌采用中度或重度支抗(腭杠+口外弓或微种植体),下颌采用轻度支抗,排平整齐牙列,关闭拔牙间隙。矫治结束后,基本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双侧后牙中性关系。平均矫治时间约24个月。

非拔牙组:采用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系统(Ormco 公司,Vector TAS)[3-4],初始弓丝排齐牙列后,换用0.019×0.025英寸的不锈钢方丝为主弓丝,局部麻醉下,微种植钉(直径2.0 mm,长度12 mm)植于上颌颧牙槽嵴。在种植体与尖牙近、远中牵引钩之间用弹力圈结扎牵引,24 h持续加力,使上牙弓整体后移,解除上颌前突,实现尖牙、磨牙中性关系,正常覆牙合覆盖[5]。平均矫治时间约17个月。

两组在矫治术前及矫治结束后,分别取模型、留存影像资料。

1.3 观察指标

1.3.1 PAR指数 PAR指数项目包括:前牙排列、后牙排列、后牙咬合、覆牙合、覆盖、中线[6]。在矫治前及矫治结束后,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分规尺,测量模型PAR指数各项目并计分。每项计分时需加权处理,其中前牙段的牙列错位和颊侧咬合关系权重为 1,覆盖、覆牙合及中线的权重分别为6、2、4。 每一项得分乘以各自权重值并相加,即为加权PAR指数总分。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值=治疗前加权PAR指数总分值-治疗后加权PAR指数总分值;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值/治疗前加权PAR指数总分值×100%。根据矫治结束后加权PAR总分差值及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对矫治结果进行等级评定[7-9]。(1)变坏或无改变: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30%;(2)改善: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30%,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值<22;(3)明显改善: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30%,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值≥22。

1.3.2 面部正貌指标 选用Winceph7.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将患者的数码摄像、X线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扫描录入,分别测量患者矫治术前后的面宽、下颌宽、瞳距、鼻宽、口宽、面高、下面高,并计算面宽/瞳距、下颌宽/瞳距、鼻宽/瞳距、口宽/瞳距、面高/瞳距、下面高/瞳距,下面高/下颌宽各项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矫治前后加权PAR指数相关分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加权PAR指数总分值、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值和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1);两组正畸效果也无统计学差异(P> 0.05,表 2)。

2.2 两组矫治前后面部正貌指标比较 矫治后,两组中下面高/瞳距、下面高/下颌宽及非拔牙组中面高/瞳距均较矫治前前明显增加(P<0.05,表3),其他面部正貌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下面高/瞳距和下面高/下颌宽矫治前后差值显著大于拔牙组(P<0.05,表4),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凸面型容貌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正畸矫治的目的是美观自然、功能协调、结构稳定。对于已过生长发育期的成人患者,主要通过正畸掩饰性治疗,对于面型十分前突的患者,甚至可能会选择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加权PAR指数总分值、加权PAR指数总分差值和加权PAR指数分值减少率均无明显差异。参照正畸后评价等级标准[10-11],拔牙组总改善率为86.36%,非拔牙组为83.7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临界病例,两种矫治方式均能获得较好效果[12],且效果相当。

表1 两组矫治前后加权PAR指数相关分值比较

表2 两组正畸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矫治前后面部正貌指标比较

表4 两组矫治前后面部正貌指标差值比较

两组面宽/瞳距、下颌宽/瞳距、鼻宽/瞳距、口宽/瞳距在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正畸治疗对患者面宽及下颌角宽无显著影响,提示正畸治疗没有瘦脸效果。非拔牙组面高/瞳距在矫治前后有显著增加(P<0.05),而拔牙组在矫治前后变化不大,可能是拔牙矫治引起磨牙前移的楔形效应,使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抵消了垂直方向增大的效果,表明拔牙矫治可能更利于面高的控制。两组在矫治后下面高/瞳距,下面高/下颌宽均增大(P<0.05),说明两种矫治方式都会让面下部垂直高度增加,可能会出现面下1/3的软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修长。非拔牙组矫治后下面高/瞳距和下面高/下颌宽矫治前后差值显著大于拔牙组(P<0.05),表明非拔牙矫治对患者的下面高/下面宽影响更大,这从另一方面证实,非拔牙矫治会使面下1/3较之前变得修长,提示在治疗中需对垂直方向引力进行严格控制。

综上所述,两种正畸矫治方式疗效均较好,其中非拔牙矫治的创伤较小,且完整保留了28颗牙齿,而拔牙矫治可能在改变患者容貌上相对较好。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安氏差值下颌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安氏Ⅱ类错畸形咬合接触特征及其与口颌系统关系的研究现状
大块头安氏中兽
恒牙初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颅底形态特征的分析
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头影测量指标的可靠性研究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三种不同上部结构应用于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疗效比较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