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雨鑫,常晓媛,许 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传统方法对ICU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主要依靠药物,但重症监护室患者本身处于较强的应激环境中,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收效较差,严重时可能造成患者心脏各项功能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对镇痛镇静药物使用方法进行改进,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结合患者机体疼痛情况制定适宜的镇痛目标,通过有计划的药物剂量控制,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镇痛镇定护理[1]。本文对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现将本次研究结果及分析作如下汇报:
本次实验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接受护理的9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38.68±8.96)岁;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为(39.21±8.21)岁。分别对两组患者各项情况指标进行比较,两组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镇静护理,患者入院后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控,如机体出现疼痛,使用芬太尼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509)进行镇痛,并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7)进行镇静,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组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评估患者病情。进行镇痛镇静之前需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患者反应、面部表情、心率、血压等生理体征判断疼痛情况,制定适宜的疼痛干预计划。同时观察患者对镇痛镇定药物反应,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情况,则需监控患者血压血氧情况,调节机械通气参数,调整镇痛镇静类药物使用剂量与给药速度[2]。②诱因干预。ICU病房内一些设备可能造成患者治疗中的恐惧心理增加,因此需要对诱因进行干预,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相邻患者之间的不良影响,增加护理人员的辅助干预,尽量将可能造成患者治疗中不适的诱因消除,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保护患者生命安全。③药物护理。患者静脉滴注镇静镇痛类药物期间,护理人员应2h/次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深度评价,之后结合患者对疼痛感知情况给予心理辅助,如患者疼痛仍无法缓解,可遵医嘱使用咪达唑仑0.1mg/kg或芬太尼0.1μg/kg进行肌内注射。
对比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药使用剂量。
将本次研究资料所记录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表示,以率检验,P<0.05。
观察组镇痛镇静药平均使用剂量、总使用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药使用剂量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药使用剂量比较( ±s)
咪达唑仑平均剂量(μg•kg-1•h-1) 总剂量(μg) 平均剂量(mg•kg-1•h-1) 总剂量(mg)对照组(n=45) 0.76±0.21 7860.58±163.69 0.057±0.05 749.56±72.33观察组(n=45) 0.51±0.11 6786.53±105.32 0.038±0.03 503.47±60.12 t 7.074 37.016 2.186 17.552 P <0.05 <0.05 <0.05 <0.05组别 芬太尼
ICU患者属于重症患者,机体反应往往处于应激之中,陌生环境的刺激以及插管疼痛对患者治疗造成影响,使得患者治疗中疼痛加剧,造成机体过度消耗,需使用一定剂量镇静剂进行镇痛。而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可减轻患者镇痛镇静药物使用质量[3]。
在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镇痛镇静药平均使用剂量、总使用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每日规律性的在预定时间内停止镇痛镇静类药物治疗,并且对患者进行提问,稳定一般为3-4个,关注患者清醒情况,如患者反应明显,可调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更加合理使用药物。②该护理方法加强对患者呼吸道护理,定期进行吸痰,更换管道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保护措施。并且1.5h/次对患者进行体位变换操作,进行局部按摩,通过物理手段缓解患者机体疼痛,减少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 ]。
综上所述,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可减轻ICU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疼痛药物使用质量,提升生命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