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
(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老年群体由于其年龄逐渐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趋于衰退趋势,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状况或髋部肌群退变情形,一旦发生下肢急速扭转或遭受外力作用跌倒情形,极有可能发生下肢骨折[1]。本次研究着重探究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过程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手术治疗处理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35例、15例,患者年龄最低为61岁,最高为82岁,平均为(75.29±3.2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31例、19例,患者年龄最低为61岁,最高为82岁,平均为(76.37±3.42)岁。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实施对比处理,可见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备良好的对比性。
对照组采取以往最常应用的手术室护理措施,即术前相关准备工作,术中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处理过程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添应用人性化护理措施,首先应确保手术室温度及湿度适宜;手术操作开始前,应对患者病症状况实施了解处理,并对其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患者对下肢骨折情形相关知识及治疗措施的了解程度,提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及心理干预,减缓患者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手术操作过程中,应确保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实施严密监测;术后对患者创口实施清洁处理,并给予包扎。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
对试验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作统计分析处理,分析处理过程需借助于SPSS18.0软件实现,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方式,并运用±s 表示;计数资料采取使用x2检验方式,并运用百分比表示。若P<0.05,则可认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对照组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分别为(79.45±7.63)、(79.06±4.52),观察组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分别为(78.65±8.45)、(79.53±4.94);护理后,对照组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分别为(68.44±2.25)、(65.58±3.91),观察组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分别为(56.65±2.35)、(58.78±3.28)。由此可见,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前,两组患者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对比
相关研究证实,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过程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对下肢骨折相关知识及治疗措施的认知,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实现对患者心理的有效调节,有助于患者病症康复进程的加快[2]。人性化护理措施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主体,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开展护理工作,护理过程中将结合患者的病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3]。本次研究发现,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前,两组患者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焦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抑郁测评量表评分数值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过程中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护理结果显著,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