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俊
(山西阳泉阳煤集团总医院,山西 阳泉 04500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危急症,由于发病迅疾、病情进展迅速,若抢救不及时患者随时面临死亡威胁。据相关资料显示[1],AMI患者的死亡率介于10-18%之间,较高的致死率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恐慌。急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和时间窗密切相关,以往的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过于繁琐,无法在危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缩短诊疗时间。为了提升AMI患者抢救成功率,我院专门针对该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经优化后可以专门针对非常危重的AMI患者优先病情评估和分诊,通知医生做紧急处理以提升抢救的效果。
选取我院自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急诊科接收的AMI患者80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法以1:1的比例分组,观察组40例,男性比例为24:16,年龄介于43~71岁间,平均(55.3±4.2)岁,发病至入院间隔2-10h,平均(5.2±1.1)h;对照组40例,男女性比例26:14,年龄在45~69岁间,平均(54.4±3.8)岁,发病至入院间隔3-11h,平均(5.0±1.4)h,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入院间隔时间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行标准化抢救护理模式,接诊护士在接收患者后立即心电监护、吸氧支持、静脉输液;采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化验,期间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治疗,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状态,联系住院部做好急救准备并与住院医护人员完成交接工作。
观察组使用优化急诊抢救护理流程。①接诊:120接诊护士协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做初步评估,通过询问家属来了解患者的病史、入院前的发病情况;迅速和急诊室联系汇报患者状况并做好抢救准备。②抢救:快速启动危重病患绿色通道,将患者快速转移至急救中心,随行医护人员进行鉴别诊断、风险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进行分诊,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进行会诊。③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患者入院立即明确责任护士并组建急救护理小组,由专人负责患者抢救的全过程,责任护士、抢救护士和医生分工明确,分别进行问诊评估、急救操作等。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完善抽血化验,联系床旁B超和心电图,由医生依照检查结果进行评估。遵医嘱服用药物,做好PCI治疗的准备工作;检查结果出来后立即交由医生,PCI术后将患者送至病房。
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和实施介入时间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行不同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情况。抢救成功率标准[2]:抢救后患者体征指标趋于稳定,临床症状逐渐缓解;反之则抢救失败。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抢救时间、介入治疗时间等计量资料数值用(±s)表示用t检验,抢救成功率、死亡率等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即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和实施介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诊后时间窗情况对比[ ]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0%,死亡率为2.5%,2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抢救成功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比较[n(%)]
AMI患者多发病突然,因为心肌缺血氧的原因病情发展迅速,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患者会因心肌损伤严重会导致死亡。抢救护理流程的优化则主要是对危重病患常规抢救流程的治疗过程、抢救环境进行改良和简化,让患者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仍能够在有序、可控的状态下进行救护[3]。
AMI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主要从接诊、抢救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3个方面进行干预,医护人员从患者接诊-病情评估-联系急诊科室做准备-加急实验室检验-联系PCI准备各个环节,接诊护士均时刻明确自身职责,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接下来干预操作内容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对抢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以让医护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掌握护理内容,其意义在于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4,5];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即规划和简化护理流程,以确保在短时间内做好充分救治准备工作,便于尽快让患者接受治疗。标准化护理流程是AMI急救的基本框架,而通过流程的优化能够应对突发时间和特殊患者的治疗抢救。本次实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抢救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则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抢救耗时、介入治疗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在抢救成功率方面观察组为95.0%,而对照组仅为82.5%。表明优化抢救护理流程中专门针对危重病患开通绿色通道,便于及时患者展开急救,遵循危重病人优先就诊、检查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一方面为AMI患者治疗争取时间,提升治疗的效果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综上所述,AMI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抢救护理流程,能够显著的提升对患者的护理效率,增强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