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青少年身份认同的主体建构

2018-10-21 23:09朱茂玲
天津教育·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福柯单亲缺席

朱茂玲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6 年以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指出了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单亲家庭青少年是父母婚姻破裂或一方身故,从而导致的一种与生活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不一样的特殊群体。以往对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以定量研究为主,虽然能从量化的角度揭示出单亲青少年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但却无法进入到真实的现实处境以进行分析和探讨。由于被试样本的局限,导致结构的有效性受到影响,特别是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不能呈现出相关敏感人群真实个体的感受。相比较下,对于相关群体的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更具有优势,可以把个人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情境、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和历史背景中进行整体考察。陈向明曾经对质性研究进行过初步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身份认同是一个“大概念”,一般意义的理解是“(对)身份的承认或认同”,是一种非常中国化的构词及表述方式。但是,在后现代理论语境的影响下,身份逐渐“迷失”,认同成为 “危机”。米歇尔·福柯曾经说过,我们在讨论身份时,不仅仅是要认识自我,还要进一步“关心”自我,关心我们与真理、与权力场以及与道德的关系。因此, 英美心理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了福柯式话语分析( 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许多心理学家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想尤其是福柯著作的影响,开始探索语言和主体性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研究者在关注个人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建构这些心理现象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过程,将个人作为社会环境的参与者,理解社会环境选择以及形成有关“人”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方式和关系。

福柯式话语分析关注语言及其在社会和心理生活构成中的作用。福柯式话语分析者专注于具体文化下话语资源的可利用性——有点儿类似于话语经济——以及它对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话语可以定义为“建构客体和诸多主体立场的陈述之集合”。因此,福柯式话语分析探究话语与人们的想法或感受(主体性)之间、他们可能做什么(实践)与这些经验可能发生的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福柯式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了一个适合文本,通过六个阶段的程序性准则,对单亲家庭青少年身份认同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与阐释。

文本分析

访谈员:请把你的基本资料介绍一下。

被试: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没有父母的状态)到了四年级我妈妈才把我接到她身边,小学四年级就我跟我妈妈。(只有妈妈的状态)

访谈员:你现在的职业?

被试:教师,现在是在我们镇上教书,也是跟我妈妈一起住。(又和妈妈在一起的意识状态)

访谈员:父亲的情况是怎样?

被试:对他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听我妈妈说他已经另成家了。(不关心父亲的状态)对我们这边,算是一点也没有关照,相当于缺席我的人生。(能来却不到场的父亲,缺席父亲的角色)

访谈员: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他们就分开了?

被试:当时候我都没什么记忆,好像听说我妈婆媳关系不好。(家庭不和的状态)然后那边又重男轻女。(受到歧视的性别身份)

访谈员:你后面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是怎样的?

被试:这件事情,一般都很少被提到,那时候我还小,没什么印象。难过的时候就是在填资料的时候,父亲这一栏没有。(缺失父亲的状态)还有被问及家里的时候,我总是回避了。(回避自身的身份)

访谈员:现在跟我谈起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

被试:没什么了,似乎长大之后,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经营,对于往事,也风轻云淡了。(随着年龄可以淡化的身份意识)

访谈员:你跟妈妈一起生活,经济状况怎样?

被试:不好,可以算很差。我们只能在镇上租房子住,她还得养我,送我上学。(她还得养我,经济方面是一个负担的身份意识)

访谈员:同學和老师清楚你家里的情况么?

被试:小学、初中同学肯定是不知道的。高中同学也不知道。(不希望被了解的身份意识)我妈妈不准我带人回家,也不许我跑去别人家玩。人家问起,我就转移话题。(不希望被了解的身份意识)

访谈员:提完之后她们有什么反应?

被试:她们觉得对不起我,她们还怪自己太大意了,自己没注意到。我觉得朋友之间,不会因为这个就产生隔阂,感情依然在的。(不希望被同情的身份意识)

访谈员:对你来说,父亲与母亲分开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呢?

被试:我不能让母亲太失望,我的工资卡都给她拿了。(补偿母亲的身份意识)

访谈员: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被试:应该是好人吧。大的方向是没有错的,不好的性格再自己磨一磨吧。(自身没有过错的身份)

访谈员:你对感情的信条或价值观是什么?

被试:当然是要对伴侣忠诚啊,社会道德是这样要求的啊。生活在条条框框里,没什么不舒服,(希望认同主流价值观的意识)

访谈员: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你觉得你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被试:以前跟我一起玩的,也跟我差不多。基本上,读了初中就去打工了。我想,如果我还在村里,也跟她们差不多。家里承受不了那么多人读书,所以辍学。(不同的,可以选择的身份)

访谈员: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的孩子,你觉得他们会想要什么呢?

被试:如果经济条件不好的话,我觉得是物质的保证吧。(经济安全的意识)

访谈员:对于老师和小伙伴的需要呢?

被试:就像其他的人一样对待就好了。(希望得到平等的身份) 人家怎么结婚那么容易,我要找个男友就那么难呢。(对自我状态的疑惑)

访谈员:你现在最满意自己的是什么?

被试:职业的身份啊,于国于家无愧,自己也喜欢。(需要正常的发展路径及身份)

研究过程及结论

阶段一:话语建构

我们这里的研究问题是单亲身份,因此我们将专注于话语课题,即“单亲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向度:

第一,把单亲身份建构成父母一方缺失的状态,需要和父母的另一方相伴,并且希望自我努力,以优秀的学习成绩及未来的经济保障来改变本不是来源于自我错误的身份;我们可以简称为“被缺席”。

第二,把单亲身份建构成回避,不需要被了解及同情的身份;我们可以简称为“回避”。

第三,把单亲身份建构成可以选择但希望可以回到主流价值的身份,我们可以简称为“回归”。

阶段二:话语

现在我们将尝试围绕单亲身份展开的更广泛的话语中给这三种建构方式定位:

第一,把单亲身份建构成“被缺席”的状态,是与自我在单亲身份中所被迫承担的“压力”相关的。首先这是一种自己不能选择而必须接受的事实,其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疏远一方而有意识地亲近另一方。

第二,把单亲身份建构成需要“回避”的身份意识,是与自我对单亲身份认同的“同一性”一致的。也就是个体如何看待自身以及自身与不同的情境(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邻居)之间的关系。

第三,把单亲身份建构成需要“回归”的身份意识,是自我在单亲身份中的“适应与发展”相联系的。基于前两种话语建构,被迫的压力与自我身份的否定,会让个体更加积极地去适应、淡化、改变目前的单亲身份,以期通过时间流逝及自我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来让自己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身份状态中。

阶段三:行动取向

仔细考察单亲身份的这三种不同建构所调用的话语情境,能让我们更多地发现这三种建构的信息。它们对于讲话者所关注的身份意识有相应的影响及作用。

第一,文本中把单亲身份建构为“被缺席”的状态,是在被试回应父亲的情况所说:“(父亲)对我们这边,算是一点也没有关照,相当于缺席我的人生。”(第6行)“缺席”是本该在场而没有在,反映了对被试来说,是一种无奈而又必须接受的事实。在谈到现在的状态时,被试说:“现在是在我们镇上教书,又跟我妈妈住。”(第4行)这里面“又”这个字,反映了被试的一种强调,隐含了被试对于妈妈的责任。“所以,也不要让母亲太失望,我的工资卡都给她拿了。”(第20行)说明被试希望通过学习和经济两方面的努力来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文本中把单亲身份建构为“回避”的身份意识,是被试提道:“小学,初中同学肯定是不知道的。高中同学也不知道。”(第16行)这一段的描述说明了被试是在回避单亲这个身份,也就是在关系中不认同这个身份。在后面提及大学的好朋友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她们觉得对不起我,她们还怪自己太大意,自己没注意到。”(第18行) 表明了被试不希望这个身份给自我带来被同情的感觉。

第三,文本中把单亲身份建构为需要“回归”的身份意识,当被试提道:“没什么了,似乎长大之后,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经营,对于前尘往事,也风轻云淡了。”(第12行)说明被试希望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单亲身份,并且希望将来不被这个曾经的身份所影响。当被问到父亲的离开对人生的影响,被试说道:“以前跟我一起玩的,也跟我差不多。基本上,读了初中就去打工了。我想,如果我还在村里,也跟她们差不多。家里承受不了那么多人读书,所以辍学。”(第26行)这段话耐人寻味,表明了这个身份也给被试带来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访谈最后,被试说:“职业的身份啊,于国于家无愧,自己也喜欢。”(第30行)“人家怎么结婚那么容易,我要找个男友就那么难呢。”(第32行)充分展现了被试希望自我身份回归到一个正常主流的身份状态中。

阶段四:立场定位

单亲身份这三种话语建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主体立场,会在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单亲身份作为“被缺席”的状态的这一建构表达了主体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承担因为缺席造成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因父母一方缺失造成的物质压力,因为关系断裂造成的重新定位的压力,以及由此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压力。因此这一主体立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单亲身份作为“回避”的身份意识的这一建构,提供了主体在面对这个身份时所表露的否定自我身份的意识。因此,处于这个立场的人对自我身份意识表现了較为强烈的否定情绪。

第三,单亲身份作为“回归”主流身份意识的这一建构,提供了积极适应建构平等身份意识的主体立场。单亲身份提供了主体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但处于这一主体立场的个体会更希望积极地回归到主流价值观及平等身份的认同。

阶段五:实践

这一阶段关注的是话语和实践的关系。我们将从主体立场出发,在特定话语中,使某些实践得以成为合理的行为方式,同时这些实践反过来使它们成为合理的话语。

第一,单亲身份作为“被缺席”的建构及其承担更多责任的主体立场,要求单亲身份立场定位的人要更努力地做事,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二,单亲身份作为“回避”的身份意识的这一建构及其否定自我身份的主体立场,使主体在各种关系中回避隐藏这一身份认同。

第三,单亲身份作为“回归”主流身份意识的这一建构及其积极适应建构平等身份意识的主体立场,促进主体争取平等和主流的身份认同。

阶段六:主体性

第一,单亲身份作为“被缺席”的建构及其承担更多责任的主体立场,根据主体的适应能力不同会出现积极和消极两个向度的反应,就积极的意义来说,主体会自觉地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在消极的意义方面,主体则会因为非自身的过错而产生更多的抵触、憎恨情绪。

第二,单亲身份作为“回避”的身份意识的这一建构及其否定自我身份的主体立场,总体上会使主体在身份问题上存在较为消极的心态,对身份感到不适应,采取禁忌及回避的态度。

第三,单亲身份作为“回归”主流身份意识的这一建构及其积极适应建构平等身份意识的主体立场,则会对主体有比较积极的影响,时刻促进主体争取平等和主流的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福柯单亲缺席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Class in America
“单亲”伤口一把盐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论倾听单亲子女心声的策略
缺席的蝙蝠
当爱情缺席的时候
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知识就是权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