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能源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想

2018-10-21 18:09张来斌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能源

张来斌

形成了“学校主导、企业全程合作、政府支持、国外高校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我国能源类大学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凝炼国际合作的方向。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共同提升能源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随着“一带一路”由愿景到行动,由起步到提速,由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沿线国家在多领域的合作呈现良好态势,尤其是把能源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行产业,为推动区域内能源高等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新契机。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能源类高校而言,如何融入和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发挥和提升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驱动协同创新攻关、产业合作平台和纽带作用,做好“教育”与“能源”跨界并实现自身发展,深化沿线国家能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战略性课题。

国之所需,校之所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长期以来,为中国石油“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文化理解。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能源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机遇

“一带一路”涵盖范围广阔,应立足长远、加强统筹,以文化、教育和科学的交流合作促进经济贸易共同发展。能源合作能够有效带动商贸、科技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扩大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融合、文明互建,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提供支撑。途经的北非、地中海、中东、中亚,均为油气富集区,油气合作基础扎实、互补优势明显、发展最具可操作性,提高沿线地区能源对中国的输入量,将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对企业国际化支持与对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往往都是同步展开,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型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公司+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密切协作程度、创造性掌握外国技术工艺的能力、创新科技和工艺专利转化为工业产品的速度。研究型大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承担着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影响力及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角色。我国已明确将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大行动。

能源行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行业,海外能源合作的两大风险便是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中,资金与基础设施具有稀缺性,高水平能源专家和工程师也具有稀缺性。能源高等教育作为产出能源行业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的主体力量,必然要顺应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走出去”能源合作提速趋势,深度参与解决技术与人才的稀缺性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开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能源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提供了新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机遇,为中国高校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沿线国家在宗教文化、国家制度、经济规模、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高校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创新机制、主动发展。

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探索与新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与油共进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2005年提出将国际化战略作为核心发展战略,通过持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在“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克拉瑪依设置新校区,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1.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显著改善了大型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经营环境与文化环境。

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以石油企业海外合作项目为依托,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校—企—校”联合和“校—校”联合等方式为企业海外项目“订制”专门人才,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性和多学科交叉、满足国际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学校主导、企业全程合作、政府支持、国外高校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建立资源国人才本土化培养模式,积极为资源国培养本土化能源人才。学校历来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油气资源国留学生教育,留学生奖学金名额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源倾斜。学校有来自沿线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仅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培养的学历留学生已超过1000名;目前80%在校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为沿线国家能源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学校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强化国际科技合作。通过能源舆情和人文政策研究,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与国家相关部门及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能源企业紧密协作,攻关油气勘探、开发和集输难题。瞄准世界石油科技前沿和生产实际,携手石油石化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沿线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集输中。五年来学校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科研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1.2亿元,并将油气地质与勘探、钻井和集输等方面取得的多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和中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集输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以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学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特点,组织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展示。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本国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以中国语言及专业知识为中心,以教学实践活动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为补充,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之既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现代文明;既能逐步了解、认同中国文化,又能喜爱并乐于传播中国文化。

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为平台,在沿线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言文字教学,为所在国青年学子学习中国文化、来华留学深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学校2010年底在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成立的孔子学院,目前已累计招收学生约8000人次,累计文化活动200多次,参与人数13000余人次。该学院已成为增进中厄两国学生友谊的桥梁、合作共赢的推进器,是中厄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

以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和学生竞赛为契机,在会议组织、议程安排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学校已经形成了具国际影响力且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群,多次举办“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地质工程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师生的参与,在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深入了解、共同感受中国科技发展。

4.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新校区

学校克拉玛依校区设有石油工程、地质、储运等传统优势专业,并开设信息安全、绿色能源、绿色化工、物流管理等拓新专业,并开展面向中亚地区的留学生教育。克拉玛依校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较好的外部办学条件,校区内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工程实训基地,毗邻中亚使其在吸引留学生方面极具地缘优势。校区将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坚持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创新模式、追求卓越的建设思路,与校本部互补借力并差异化发展,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校区以“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校总的目标框架下突出工程应用特色,力争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内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在中亚地区发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人才和支持等方面增色添彩。

通过总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服务“一带一路”

建设的实践情况,得出经验:我国能源类大学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凝炼国际合作的方向,防止目标过度分散,要尤其注重发展具有更多共性的区域化国际合作;要立意长远,以服务区域一体化战略为取向,以解决生产实践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线索,提升大学科研水平;要建立长期、稳定、持续的战略合作机制,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总的来说,我们坚信,服务国家需求,同时也是在为自身发展开拓空间、赢得机遇、创造价值,也只有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需要的宏观背景下谋划,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构想与新范式

通过沿线国家政策的协调推进,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积极融入这一系统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共享,以更加优质的教育产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我国能源高校应在“一带一路”建设整体框架下,突出自身特色優势,找准契合点、着力点,立足长远,面向需求,凝聚国际化发展方向;同时,要集沿线各国、各大学之合力,建立起长期、稳定、持续的战略合作机制,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共同提升能源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是构建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组织架构与开展教学科研实质性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一带一路”大学联盟《敦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成员高校范围,下设能源类高校联盟、交通运输类大学联盟、通讯类大学联盟和生态农业大学联盟等,设立校长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通过建立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共享、学术资源共享,一方面探索跨境联合培养人才与高层次师资队伍流动的新机制,另一方面加强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进协同科技创新。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资源互补性强,在油气开发、集输及深加工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中亚经营长期油气项目,其作为教育部共建石油大学的单位,并按照国家倡导的PPP模式(政府+国企+社会资本)吸纳民资油企,可倡议成立“中国能源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支持高校“走出去”的资金保障,按照“教育合作框架+工程师培养+油企项目支撑”模式运作。

二是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推出多元化合作交流计划。以提升沿线各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掌握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统筹规划各国教育资源优势及人才需求,推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教育机构交流与语言课程等各个层次的多元化合作交流项目,在开展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的同时促进青年文化交流。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层面合作的同时,深化所有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掘各国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

三是积极探索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标准化建设。在工程类学科,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在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构建统一的课程体系,逐步开展标准统一的评估授权认证,实现跨国跨境互认学分与毕业证,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持有证书的各类人才在沿线国家获得一致评价。

四是在沿线各国高校建立协同研究实体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各国差异化、互补化的科研优势,推动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分校(分院)或联合研发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基地以及学生跨境实习、实践基地。中国能源高校应适时开启“走出去”办学的步伐,在与东道国协商之后,可考虑在能源高校或者院系建立分校(分院)或联合研发中心,推动职业工程师培养和油气技术创新。

五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网络在线优质课程的开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我国能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如联合开发在线精品课程,搭建慕课平台,以更加自由灵活的课程设计吸引受众,提供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扩大优质课程的辐射范围,尤其是能够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贫乏的学生共享优质教学。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能源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丰富的能源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