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时间性的呈现与绵延

2018-10-21 12:31曾茜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时间性题跋光影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材料与记忆》中对“绵延”进行了阐释,绵延既是时间移动性的延续,又是“自我意识”的影射。自我意识的每一个瞬间都包括过去的影响。而时间哲学对绘画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绘画作品通过材料的更新、色彩、节奏的旋律、画面的瞬时性等实现绘画空间的时间化。但传统理念常认为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中的时间性常常被忽视。本文将从绘画的空间性抽离出来,着重探讨绘画中时间性的呈现。

一、创作过程的历时性

绘画在观看者眼中常常是静态的,不像音乐作品那样具有明显的时间性特征。

我们在讨论研究绘画作品的时候也常常围绕其空间性来讨论,忽略了其中的时间性特征。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绘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绘画中未完成的状态体现的是时间性的持续“待出”的状态。绘画需要经过构思、收集素材、草图、准备绘制材料、第一遍底色、第二遍定稿、第三遍塑造等等步骤,绘画表现为各步骤各因素之间的平衡总和,而隐藏在这些绘制步骤之间的就是时间。

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画家会让时间定格在不同的绘画步骤,这些可以从作品中每一步留下的痕迹辨认出不同时间画面的进展情况。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会暗含不同的信息密码,这些信息密码深藏于画面中,甚至有些画家的签名都饶有趣味。

二、收藏过程的延时性

绘画在创作完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自身还会发生变化,这也为绘画收藏带来延时性。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画上作了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这段题跋说的就是这幅“思乡之画”的来历,文中的公谨即指周密。而现在的《鹊华秋色图》已经早已不是赵孟頫当年前所创作的“鹊华秋色图”了,之后元、明、清几代文人、名士以至乾隆皇帝都有题跋或钤印,原画幅横90.2cm,竖28.4cm,加上各种题跋现在横约500cm。画面上印章206枚,各种题跋20多处,仅画心内就被项元汴、乾隆等收藏家盖了55个印章、题了5则题款,董其昌题跋五则,尾有杨载、吴景运、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乾隆题跋九则,印章26枚:鉴赏章10枚,题跋小印章16枚,“古希天子”、“太上皇帝”、“乾隆鉴赏”。

所以,绘画作品在历史长河的流转中,自身也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而此时绘画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画作本身,还注入了历史的印记。

三、画面气氛营造的瞬时性

在时间的流淌过程中,物象每时每刻都是变化的。而艺术家对于光影的追求恰恰是时间意识的一种觉醒。印象派艺术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时间段下,光线、色彩在不断变化。他们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受光与背光,在光影中找回了绘画的时间性,在光线研究的同时,对于光源色、阴影、环境色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

瞬间光影在印象派艺术家莫奈的作品中得到了极致的展现。他常常捕捉同一处景色不同光影下的效果。作品《卢昂大教堂》描绘了教堂在早中晚不同时间段、不同光线下的色彩。而时间性在莫奈作品中的体现不仅是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莫奈还用绘画记录自然物的生长状态。《干草垛》就记录了春夏秋冬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而莫奈晚年的绘画作品不再仅仅是瞬间印象的记录,更体现了时间的绵延性。比如《睡莲》、《垂柳》,在这些作品中,描绘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时间段的光影,而注入了时间的绵延性与移动性。印象派艺术家对于时间性的表达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

四、画面物象隐喻的定时性

绘画作品中时间性的体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光影变化。艺术家有时也通过画面物象表现时间性特征。比如徐悲鸿的一系列表现猫的作品,仔细观察,猫的眼睛各有不同。由于猫的眼睛对光很敏感,猫眼的瞳孔在早、中、晚各不一样,早晨如枣核,中午成一线,晚上似满月。而徐悲鸿对于猫眼睛的处理,则是对绘画中时间的隐喻。

五、材料技法及风格的时代性

绘画在不同时代,材料和技法各有不同。西方绘画从木板基底到布面绘画,颜料的制作技术也随着化学染料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绘画的材料紧跟着时代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而在中国,则有帛、绢、纸、各种皴法的产生,青绿、水墨、当代实验水墨的涌现。绘画材料技法的改变也体现着时代的前进与时间的流淌。

此外,绘画流派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例如,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印象派等等,不同时代的绘画流派不同。随着现代新媒体的发展,也为绘画带来更多的表现手段。装置、影像不断涌现,绘画不再局限于架上。这些无不是时间性在绘画中的呈现。

六、畫面形式语言产生的心理时间

对于艺术创作者自身来说,时间性凝聚在画面之中的是心理时间。这主要体现在:

1、画幅越大感觉耗时越多。

2、越写实会感觉时间漫长,表现性或抽象性作品感觉时间短。

3、画面形象越多感觉时间越多,形象越少感觉时间越少。

4、制作层次越丰富感觉时间越多,反之亦然。

5、明显的画痕带来运动的时间,无画痕呈现静止的时刻。

而这些时间性的感受是观看者难以发现的,是存在于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伴随于艺术家对画面语言的不断琢磨,对画面形式的不断调整。

七、存在与时间

现代艺术对于时间的观念是将时间理解为空间中的运动,而贾科梅蒂则不满足于这一点,他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时间、意识、现象应当融合在一起。为了再现“真实”,贾科梅蒂不断地画着模特的头部,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在画布上出现、消失、又重新出现。他曾经说过:“你所摹写的永远只是它在每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你永远不可能摹写桌子上的杯子,你摹写的是一个影像的残余物,有时,我觉得我抓住了现象,接着我又失去了它,又得重新开始。这就使我不停地工作……”于是,不断否定,不断地抹去重来成了贾科梅蒂绘画的一大特征。他通过不断抹去重画、隐显积聚的方式,使作品成为时间的集合体,而这恰恰是时间的体现,贾科梅蒂打破了画家们早已习惯的视觉形象的恒常性。此时,“时间”是作品的重要的表达内容,我们能感觉到它,知道它的存在。而在莫兰迪的作品中,那种不断重温的描绘,也在其作品中凝聚了时间。实现了绘画时间性由外部向内部的转换。

八、空间拓展带来时间的延展

现代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将时间理解为空间中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绘画史就是一部围绕空间表现展开探索的历史,尤其是现代绘画对传统再现空间观念的革新和对纵深空间形式的拓展,成为绘画史的一次伟大革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的不断发达,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艺术家们的思维也越来越开放,开始尝试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各种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而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表达形式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对于现代绘画理念是极大的拓展和延伸。而这种绘画边界的拓展所带来的是多重时间性的延展。

绘画是视觉艺术,需要材料学、心理学、形式美学、阐释学与哲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无论是其制作过程、观看过程还是收藏过程她都需要在“时间”维度中展开。从某种角度来说,绘画的物质性决定了她永远处于变化亦或生长过程中,就像《最后的晚餐》一样,最初完成的作品面貌与现在所呈现出来视觉效果大相径庭。其次从阅读作品的角度看,每个时代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完全主观的再创造,这也是欣赏绘画作品必须具有的品质。于此,绘画永远没有完成那一天,她会在时间维度上得到生长于绵延。

参考文献

[1]柏格森《材料与记忆》

[2]克劳斯.黑尔德《时间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

作者简介:

曾茜(1988.0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就职于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时间性题跋光影
光影
光影
智珠二则
光影之下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