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摘 要】目的:探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采用MK-6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和UM9HDI型彩超仪(探头频率3-2MHz、3.5MHz)对我院1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观察分析其超声图像及临床特点。结果: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或腹痛、或腰背痛的病史。7例可扪及腹部肿块,5例累及主动脉根部病人,于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区均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超声学具有特异性,对其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主动脉瘤;璧间;超声心动图描记术;价值
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检查发现的夹瘤患者15例,其中做过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动图(2D-PDE)和(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的12例,另外3例只做临床回顾分析,试图对夹瘤的超声、分型、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夹瘤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55.2±2.2)岁。15例中,有高血压病7例,伴冠心病5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其他2例。
1.2方法:MK-6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和UM9HDI型彩超仪(探头频率3-2MHz、3.5MHz),采用胸骨旁长轴切面,大血管短轴切面,胸骨上凹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剑突下至髂总动脉分叉处的主动脉长轴及短轴切面。必要时于胸骨右缘探查,以助了解升主动脉。
2 结果
2.1疼痛15例夹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或腹痛、或腰背痛的病史。大部分呈剧痛或撕裂样痛,一般用止痛药效果不佳。4例腹部夹瘤病人均于腹痛后发现腹部有搏动性包块。
2.2腹部肿块15例中有8例可扪及腹部肿块,其中4例为单纯性腹部夹瘤,肿块长10-15cm,直径6-8cm,有搏动感,表面不平,不能移动,可闻及血管性杂音。
2.3心脏杂音累及主动脉根部6例,于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区均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2.4病程15例中,病程最短13小时,最长10年。已知5例死亡病人,其中1例43岁的男性,因2月前突发胸部撕裂样疼痛而入院,入院后11天突然呕出鲜红血液400ml,而出现呼吸咱,暂慢,最后呼吸心跳停止。另1例为18岁的男性,因饮酒饱餐后1小时出现上腹部剧痛向腰背部放射来院急诊,拟诊为“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而作血、尿淀粉酶2次,均正常,作B超示肝胆脾胰肾声像图正常,而未做超声心动图。于急诊13小时突然出现气短,继之呼之不应,经抢救无效,亦先出现呼吸减慢,继而停止,最后心跳停止。本例经尸解证实为胸部夹瘤伴破裂大出血。纵膈内及左胸膜下出血,但大血肿形成(积血3000ml以上),左肺压迫性肺不张,主动脉内膜呈粥样硬化。1例死于发病后3天,余2例分别死于起病后8年和9年余。
2.5超声表现
2.5.12DE15例中12例作了2DE检查,其中夹瘤侵犯主动脉根部者7例,主动脉内径4.4-7.1cm;侵犯胸段降主动脉者3例,其内径为5.0和6.9cm;侵犯腹主动脉者6例,其内径为5.0-6.5cm,腹主动脉夹瘤长度为7.5-14.0cm,其粗细不均,血管外膜增厚,作2DE检查的12例中,发现有剥离内膜在活动者11例,1例无内无内膜活动,而于其腹腔内发现有血栓1cm*4.0cm。12例均有假腔,其中4例可见内膜断裂口。
2.5.2PDE检查11例中,于夹瘤内可见到云雾状或漩涡状血流回声7例,于假腔中出现血流频谱6例。
2.5.3CDFI1例做过CDFI检查,见主动脉腔内有一带状回声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并可找到真假腔向通之断裂口,真腔中血流速度快,颜色鲜亮,而假腔内血流缓慢,颜色暗淡。
2.6X线15例中10例有X线资料,其中7例胸片主动脉明显增宽,个别示纵膈肿块与降主动脉有关。有一病例未做过2D-PDE,而x线随访了6年,显示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上中段瘤样扩张,主动脉壁有钙化影。GI示胃区及胃底区之后缘有较大弧形压迹,并可见钙化影。此病例因反复发作胸腹撕裂样疼痛6次,病程9年余,最后死于心力衰竭。
2.7CT检查本组有2例同时做过CT检查,证实为腹部夹瘤,有假腔及血栓,动脉粥样斑块存在。
3 讨论
3.1夹瘤的诊断在2D-PDE问世之前,对夹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主动脉逆行造影。此种检查方法为创伤性,可加重病情的发展,而2D-PDE或CDFI对夹瘤的诊断为无创性,且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许多作者认为2De表现为主动脉增宽,其内能见到撕裂的内膜反射时,即可诊断为夹瘤[1]。本组12例作了2D-PDE或CDFI检查,均见主动脉明显增宽,其中11例于主动脉内可见撕裂的内膜反射,且有规律地活动,1例无内膜活动的病人而2DE及CT发现其假腔内有血栓,认为无内膜活动是由于假腔内血栓阻塞所致。
3.2夹瘤分型[2]依DeBekey方法,夹瘤可分为3型:I型病变发生在升主动脉,扩张范围超过主动脉弓到降主动脉;II型病变局限于升主动脉;III型病变从主动脉的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开始,包括或超过胸主动脉。按此方法划分,本组属I型者5例,II型者3例,III型者2例,余5例为单纯腹部夹瘤。
3.3临床预后夹瘤预后凶险。据统计,夹瘤发生后50%于24小时后死亡,84%将于1至10日内死亡,仅10-15%可由急性转变为慢性而生存。本组15例中,已知5例死亡。死亡时间,1例于首次出现剧痛后13小时,1例为3天,1例为2月余,2例分别为8年和9年余。死亡原因,多数由于夹瘤向外穿破到达胸腔、心包或腹腔等,95%死于大出血,少数死于心力衰竭。本组死于胸段夹瘤破裂入胸腔、纵膈1例,破入消化道1例,死于腹部夹瘤破裂入胸腔、纵膈1例,破入消化道1例;死于腹部夹瘤破裂入消化道1例。以上3例均为大出血致死。另一例夹瘤发生9年余,反复发生撕裂样剧痛,6次住院,病变侵犯范围,从主动脉根部至髂动脉分叉处,最后死于心力衰竭。1例发病后3天自动回家死亡,病情欠祥。部分转为存活的病人,与夹瘤内的血流再破入内膜(再入口)和及时恰当的治疗,包括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血压、治疗心力衰竭等可能有关。
参考文献
[1]张建勇,高新选,李伟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与超声诊断[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5):116-119.
[2]陈丽,王效增,荆全民,等.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1):147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