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营造高职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2018-10-21 10:17刘莹莹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美的

摘要: “诗意语文”是近几年频繁被提及的概念,而高职语文课堂中的诗意美是诗意语文的衍生概念。主要强调了再课堂上对学生再一般诗意意境的指导下进行的语文人文性教学。本文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入手,着重分析有关高职语文课堂诗意美的营造策略,对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职语文课堂诗意美

一、诗意语文的提出和内涵

要谈到高职语文课堂的诗意美,我们首先就必须准确理解何为诗意。部分学者对语文教学中诗意的看法是,只要是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有其诗意性。其实这种说法也并不是说不通的,因为在语文的特质包含了形象性,情感性,象征性等。这些特征和语文诗意性的特征是大相径庭的。

所谓诗意,简而言之就是诗的意蕴。诗意是一个维度广泛的概念。在语文课堂上来说诗意美通常是指语文教学中,要摒弃一味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使学生下课堂中体味和感受到语文人文性的滋润。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回归,进而将自身的关注点着眼于人的存在本身,同时在这基础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想象力和共情力,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高职语文课堂诗意美的营造意义

(一)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和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诗意语文教学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这主要是因为诗意语文脱离了传统高职语文教学中一味对语文工具性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情感变化,在教师创设的特有情境下,体会教学的文本内容。而对于语文文本知识的高度强调本身就对高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有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诸如《西洲曲》等作品时,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就会产生相关的联想内容。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也因此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共情力有所提升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还尚且出于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不久之后完成学业则需要面对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这一点一般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语文这一人文学科不同。诗意化的语文课堂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共情能力。学生通过对语文课堂中诗意美的感受,在反复阅读和推敲文本之后,可以实现学生和作品乃至作者精神上的交流。同时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精神境界有所提高

同共情能力的缺乏,高职学生的精神境界受客观现实经历的影响,相对于工作生活丰富的成年人而言,会有所缺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少有这样的积累。在语文课堂的诗意化氛围中学习的高职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对于文本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进一步对自身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

三、高职语文课堂诗意美的营造策略

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概念都必须落实在课堂实践上,诗意美也不例外。只有在高职的语文课堂中贯穿诗意美这一理念,才能真正的实现这一策略的价值和意义。

(一)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高职语文课堂的诗意性首当其冲就是将语文教学建立在学生的个体体验上.首先在高职教师在某一课程进行设计的初始阶段,应该考虑将和学生切身生活体验有关部分的课堂内容进行高效植入。比如在进行有关辩论技巧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高职学生是否应该独自出去旅行等,以此激发和展开学生的讨论,再将相关的辩论技巧教学,融入对学生发言的分析中。如果可以利用分组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如果学生本身已有独自旅行的经历,或者说服父母独立去做一件事的体验,高职学生将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

对诗意美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高职课堂中营造诗意美有其局限性,如果上文的示例是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理论内容的教学。那么在语文学科中不容忽视的字词等基础教学中是否也可以同样和学生的个体体验联系到一起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恸哭”和“恫哭”的字义区别时,学生可能存在难以对近似词的准确理解。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联系到生活的实际,告诉学生,周总理去世时我们父辈的人也许都有过恸哭的经历,而如果小时候你独自在家,家里突然来了一个你不熟悉的人,你也许会恫哭。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解释“恸哭”的意思是极其悲哀的哭泣,强调悲哀。而“恫哭”则是受惊吓而哭泣,强调惊吓。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列举联想到生活中相關的经验。这样的字词教学则避免了字词学习的枯燥,学生将字词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有了更深的体会,而不是一味的记住了字词的意思。这样一来课堂中诗意美的营造目的也有初步实现了。

(二)强调品读文本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即是文学载体,是语文教学不可脱离的一部分,更是语文课程中的基础。在对文本的教学上应该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通常来说品读文本是在理解文本的意义的基础上,依托于阅读技巧,感受文本其间蕴含的丰富感情色彩和艺术特色。而在课堂上营造诗意美的策略中,高职教师强调学生品读文本的重要性,在反复品味文本的同时把握将文本教学的行为内化成学生的语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所谓反复阅读文本指的是,学生不断的回到阅读的初始阶段,在原有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的拔高和提升对文本的感知程度,最终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大体来说,反复阅读高职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文本,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凑,阅读的工作可以作为软性作业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同时在其他时候,通过班级读书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的文本解读,主要挑选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困惑比较多,或是文本中人文内涵较为丰富的部分,由教师引导解读。这种解读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由教师指出文本中存在的生词,学生在结合自身体验把握生词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和结构。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特征。最后,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阅读过程中。在这三个阶段的反复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将在诗意化的氛围下由浅至深的递增。

(三)着力创设课堂情景

情景化教学这一教学理念自推出以来在高职院校的反响不容小觑。而语文课堂的诗意化更是离不开这一策略。在情景教学下,师生的兴趣往往能够被大幅度调动,学生也更容易沉浸于课堂。但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诗意化教学中,还需要强调一点,即是情景的创设需要高效地将教师地教学情景和文本地创设情景相结合。

在创设教学情景这一诗意化高职课堂营造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在保证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竭尽所能地选取多种相关教学资源。并将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系统有规律地整合,涵盖和设计相关学科的各类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触类旁通。只有在丰富教学资源的保证下,学员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代入各个方面,以便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实现学员的学以致用。

在创设了富有感染力和渲染性的教学情景之后,高职课堂教学的诗意美就自然而然的营造起来了。在情景创设之后,教师还需要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教学文本中向学生展现。比如在进行有关龙应台的《目送》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受父辈对儿女的爱,这样再结合文本,学生会深刻感受到亲情的关怀,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人文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华.(2009).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以王崧舟“诗意语文”为例.语文教学通讯(Z3).4-8.

[2]林思思.(2010).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Doctoral dissertation.福建师范大学).

[3]王品玲.(2011).诗意语文对现代诗歌教学的启示.语文学刊(教育版)(9),169-170.

作者简介:刘莹莹(1982年4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设计系讲师,文学硕士,长期从事高职高专人文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美的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虫子的诗意奇旅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永恒
冬日浪漫
打破平衡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美的校 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