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

2018-10-21 09:40唐景莉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宇宙思政课程

唐景莉

初识李向东,是在武汉。今年4月底,首届“中国大学课程教材报告论坛”上,南京大学教授李向东就“宇宙简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做大会报告,圈粉无数。

再访李向东,是在南京。那是一个周末,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和教务处处长邵进组织多位文科大咖为“宇宙简史”课程建设支招。多学科、多平台联合打造一门课,为的是帮助文科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南京大学许多学生特别喜欢上“宇宙简史”这门课。在学生眼里,上这门课是一场神奇的时空之旅,通过这堂课,可以洞察宇宙和星体的起源与终寂,可以了解在一代又一代天文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历史上宇宙观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在外星生命与时间测定的外部探索过程中,完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重塑。

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李向东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带着种种好奇,记者采访了这位痴迷于课程建设的长江学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016年5月6日,在学科建设座谈会上,时任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杨祥建议:作为国内一流学科,南大天文学院有责任为人文社科方向的学生建设一门天文课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这一建议,得到了李向东教授、南京大学天文学院及校方的强烈共鸣,并最终策划由李向东教授担纲制作。课程发起也得到了天文界学者的广泛支持。

中科院院士曲钦岳教授听完课程的介绍后殷殷叮嘱:“南大天文是不是一流学科不重要,这门课最重要;这门课程里有一句话最重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了建设好这门课,我们随叫随到。”

为了曲院士的殷殷嘱托,李向东坦言,一定要千方百计建好这门课,一是依靠团队力量开展课程建设,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三是深度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李向东思考的几个问题:

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这门课和思政课有什么区别?

怎么做?学生是否欢迎?

是否有效?会不会分散专业教学的关注点?

每一个问题的背后,无一不是价值的引领。

我们在哪儿?这一问题的背后,启发学生,领会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挖掘科学精神及其启示。

星光中的秘密是什么?表面上讲的是星光,实则讲一个道理:看似遥不可及的恒星并不神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

天有多高?距离的测量不断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科学从来都是在不断的失败和错误中取得进步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家都在聊的一句话,课程讲授的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讲授的是对待自然规律的态度。

我们是谁?应当讲清楚人类的起源、命运与宇宙之间的密切联系。

时空中的奇点是什么?人类的时空观由于黑洞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宇宙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我们已经能够回答宇宙起源之谜,但暗物质和暗能量表明新的宇宙观飞跃就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孤独吗?地球的脆弱和独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对于这些问题,李向东和他的团队无一不是仔细推敲。对于教学的倾情付出,由此可见一斑。

一种全新的团队融创式建课

怎样为文科生建设一门树立正确宇宙观课程?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宇宙简史”这门课集体研讨打磨,已经成为常态。

面向本校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研讨+实践教学”三者相结合的模式。

面向社會大众——建设慕课,拍摄方式从随堂录像、演播室录制创新为TED演讲模式。

从一开始,邵进处长和教务处对“宇宙简史”这门课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团队融创式建课。建设团队是南大天文学科教师,顾问团队是南大文科知名教授、南大文科学生、国内天文同行,而主创团队则是教学研究分会+出版社+网络平台+媒体。

课程选择慕课这一呈现形式,采取TED演讲模式进行录制,场景设置于千人礼堂,教师背倚60平米巨幕,仿佛置身星海,带领学生在现实与宇宙幻境中穿梭往复。曾经神秘、遥远的天文学被还原成生动、亲切的面貌,并将以在线开放课程的形态随网络传入百城千校,重新召唤出青少年对于科学精神的憧憬与虔敬。

课程建设历经两年,五易其稿。由于李向东长期为理工科学生授课,开始时课程设置偏深偏难。南京大学发动各方力量,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动员文科院系教授参与其中,协助李教授共同熔炼课程内容。课程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中心凝练知识点,重构恰当的知识体系。课程加强了人文视野的关照和人文精神的沟融,更易于实现知识和价值的融会贯通。李教授经过多次研讨,逐步转变思想,慢慢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主线。

这是一门面向文科生的通识课程,不仅仅是一门通识课。课程以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目标。对于宇宙观清晰而客观的阐释,为青少年正确了解世界和社会赋予了一种哲学底色。

为了建设这门课,李向东放弃了一些世俗的追求。在外人看来,他可以在院士的竞争之路上走得更快一些。而为了这门课,李向东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

在李向东看来,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最终发现了新大陆,深刻地改变了几百年间世界的格局及历史进程。1961年,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对于未知世界永无止息的好奇心和富于冒险精神的特质,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创立了绚烂的地球文明。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即将再一次引发工业革命,移民火星的号角也已经吹响,人类即将启程,开始又一次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探险。我们的“宇宙简史”课程,希望呈现给大家一次精神的旅行,在这里既有知识和智慧的碰撞,也关照历史和人文的视野,更有全人类千百年来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的绽放。

李向东希望这门课程像一颗种子,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从我们的课程出发,一步一步走向对宇宙的了解和理解,最终能够像一只蚂蚁欣赏一朵花开的美丽一般,去欣赏我们这个宇宙的辽阔、宁静以及和谐。

从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到专业思政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李向东久久不能平静。教学、科研均如鱼得水的他,立志成为“大先生”。

在李向东看来,传统的课程建设,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应当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怎样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教师思政,进而到专业思政?李向东和他的团队以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让教师在讲台上光芒四射,散发着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特别懂李向东的,当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杨祥理事长。杨祥认为,如何在课程建设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李向东教授一直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与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一个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如果树立了正确的宇宙观,自然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理工专业课程结合得很好的案例吗?

南京大学坚持优质课程的建设,以李向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潜心为本科人才培养做贡献。南大王志林副校长告诉记者,在李向东教授的这门课当中,很好地融合了哲学、宇宙和天文学,这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李向东和他的团队从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聚焦“四个回归”。“宇宙简史”既有知识的讲授、历史的铺陈,也有科学的闪耀、价值的引领,更有大国情怀的勃发和文化自信的彰显。课程抓住了天文学科这一罕见而独特的视角,将思政教育的目标与课程建设目标紧密相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在,人文关照与品格养成并重。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三全育人”,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李向东和他的团队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宇宙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宇宙第一群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宇宙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