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生的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重要思想对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为我们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步入一个新阶段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和拓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一重要论断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涵,同时对新时代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这就是一定要“突出培养时代新人”。
以培养担当复兴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对于新时代高教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步入一个新阶段。
明确“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素养
“时代新人”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仅要讨论“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是什么,更应该探讨“时代新人”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会使我们培育“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时代新人”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下述几方面。
“时代新人”应该具有理想信念素养。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多次讲到,革命理想高于天,“时代新人”首先要有理想信念。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培养“时代新人”中,要引导学生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时代新人”应该具有担当责任素养。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新时代呼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的接力奋斗、铁肩担当、责任坚守。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梦是史无前例的,绝非轻轻松松,非一朝一夕之功,实现中国梦需要使命担当,需要责任支撑,更需要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和执着努力。
“时代新人”应该具有励志勤学素养。习近平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青年人正处于黄金时期,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学知识长本领的大好时机,务必抓好学习。“时代新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励志勤学,增长才干,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新青年的新使命。
“时代新人”应该具有奋斗奉献素养。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獻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是新时代新青年的重要特质。无数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表明,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人具有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时代新人”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素养。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时代新人”应当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努力争当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借助有效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借助有效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价值共识”,进而涵养成自觉践行的文明习惯。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为什么中华民族几千年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强调“仁者爱人”等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都有着深刻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丰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正因如此,在培养时代新人中,我们要注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让他们自然理解、自觉接受,并且自觉遵守和奉行,进而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
按照供给侧思维,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生的需求。就拿体育来说,中华体育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它本身就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学生的价值追求,完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振奋精气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是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奉献的思想价值。中华体育精神的表现是不怕挫折、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体育运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拼搏自强的精神价值。中华体育精神所追求的自尊自信人本精神,体现了追求活力、优美、健康、快乐的运动价值。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求实创新的公平竞争精神,体现了体育竞赛追求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及自由、平等、规范的目标价值。中华体育精神倡导信任宽容、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既注重个体的独特价值,又追求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团结与密切合作价值。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爱国奉献、敢于拼搏、超越自我等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通过在学校中设置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营造体育精神的培育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目前,全国各高校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理念,为塑造中华体育精神提供良好契机,可以使学生在浓厚的体育氛围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风气,丰富和活跃校园体育生活。
三是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高校如何培养时代新人呢?这就需要改革课程和教学方式,克服“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落脚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上。“素养”是对“应该培养什么人”的回应,“素养”既包括传统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后天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一种道德修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6个素养。这是时代新人必备的关键素养。
要注重以课程改革为桥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一堂真正的优质课起码应具备三个标准: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和道德养成。如《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就指出:“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的职责和功能,要以德育目标为准绳,修订完善专业教育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做好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成长。
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要让教师理解文化学习的过程就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统一的过程,学科知识就是学生精神成长、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正因如此,教师尤其要关注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科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学科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这样,任何学科的任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解释知识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所有的学科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让学习者知道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才能够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去思考未来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方向。
在当前,作为教师还要熟悉运用三大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是理论融入法。即用生动活泼的“浸润式”话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重要地位、重大目标、重要内容等系统理论有机的自然地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及学生专业学习之中,让学生喜闻乐见愉悦接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情感共鸣法。即改革说教式灌输的教条做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三是价值引领法。即激发学生的价值需求,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激励大学生追求上进、奋力拼搏,努力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