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成巧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其感受生活,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泥沼中跳出来,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今天,我就想从如何指导孩子写生活作文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观察生活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要取得胜利,必须把作战所需的粮食准备好。同样,作文要成功,必须把材料准备好,只有材料充足,写起来才左右逢源,不会无话可说,素材的积累,可以在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从中段作文教学中,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由此可见,观察是作文训练中的重要环节,经常留心周围的事物,能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积累起来,作文就有写不完的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材料可写,更不会感到空洞。
由于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作文,应指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观察人物时,指导学生分清男、女、老、少,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的衣着、语言和喜、怒、哀、乐都有不同,应抓住他们最显著的、最能代表他个特征的地方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学习二单元课文之后,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就是写一个人的外貌。写之前,我请孩子们先观察同学或老师,然后指名上台描述,学生在描述时,老师在旁适时引导或补充,指导孩子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经过这样的观察和指导后,孩子们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观察动物时,按不同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凶、恶、善、驯进行仔细观察。观察各类植物时,可按不同的季节,生长过程又有不同的特点来观察,也可按植物的干、枝、叶、来进行观察。学生知道哪些方面进行观察还不够,还要注意观察的顺序,如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时,就可以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总之,写作的天然材料源于观察,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反复琢磨,才能了解透彻,写作时才会恰当。
二、融入现实回归生活
学生生活阅历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雕塑家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同样,孩子们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教师没有发现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学生整天忙于繁重的学习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这就是他们的作文总是空洞无物、千篇一律的问题所在。我们需培养学生细腻善感的心,留意日常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来自生活的相似处,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訓练从内容入手,要求教师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事物、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以便他们正确地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
三、培养兴趣坚持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问题,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没有题材、体裁、字数的限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凡是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起步作文,让孩子觉得作文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让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自体验的、生活中的新鲜事以“写真”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捕捉生活的镜头就是为了强调“写真”。由于学生明白了习作是记录生活,不能瞎编,内容非常的生活化。在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从以下三方面坚持练习:
1.结合文章构思,引导学生仿写、构思。简单地说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儿详写,哪儿略写……教材中有些文章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和具体的写作方法,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
2.延伸课文内容,实现迁移练笔。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这种形式的“小练笔”就是绝佳的习作训练途径。因为学生学了课文,有了依托,觉得有话可写,知道该怎么写,写作也就有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这样的练笔水到渠成。
3.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意表达。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对学生在习作中非常有创意的表达,在班上交流,并给予鼓励。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指导学生习作。
四、课文引领树立信心
由于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更贴近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让阅读为写作服务。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的写作中,我先让孩子们开展“观察身边的秋天”,“带爸爸妈妈去找秋天”,“摘抄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等活动后,再仿照《秋天的雨》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眼中的秋天。通过观察,朗读,学生融进优美的意境,在品评鉴赏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学习表达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写作方法等,进行适量的、多样的、扎实的片断训练。如标题的拟定,文章的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围绕中心选材词语的运用等等。在作文训练课上,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教材和例文引导下,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进行创作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学生作文中的“无米下锅”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火热的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陶行知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是不可能的,但请不要忘记,每个学生都拥有发现的眼睛,而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让作文回归”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趣味作文设计,辽海出版社,2011.04
[2]龚璐,小学作文,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04
[3]丁和如,陈建志,小学语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