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章维慧、殷学东在《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1期撰文指出,大学精神是浸润在大学文化环境之中,通过大学人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沉淀、锤炼、发展而成,支撑大学存在的生命本质。不同的大学精神造就不同的大学,一流大学精神则是一流大学的根基。一流的大学精神是以探究智识、造福人类为目的精神,是独立思考、捍卫真理、无私无畏、纯粹专注的精神。这一精神既是激进的、又是保守的;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一流的大学精神涵育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学术,唯有如此方可建成“双一流”。生成一流大学精神,需树立以大学师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养成师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开阔师生的眼界并提高师生的境界。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在《江苏高教》2017年第12期撰文指出,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的决定着大学同其他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大学的存在之本,大学的根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因此,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职能应有助于人才培养,在目的与过程中不能与人才培养相分离,而应紧密结合,在结果上应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应当成为大学评价的核心。在对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有“专业性评价”,也要以“人才培养贡献度”为尺度,进行“教育性评价”,从而使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形成新工科教育新范式汕头大学顾佩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撰文认为,新工科教育改革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建设新工科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根据新工科教育范式的框架改造现有专业。后者是以新的理念、模式、方法、内容和质量标准来改造现有的工科专业教育。目前,形成新工科教育范式是新工科建设和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工程教育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创新工程教育观;创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工程教育新模式的需求,创新工程教育、教学培养方法和手段;教学和学习内容要体现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制定工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形成国家、行业、学校的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王小虎、桑明旭在《光明日报》2018年1月13日第6版撰文认为,在推进和完善高考改革制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坚持“四个结合”。一是选拔效率与公平正义相结合,多频次考试的提出,破除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局限,符合高考选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基本定位。二是自主选择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不但有助于考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三是按分录取和按需录取相结合,新方案提倡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一个重要的亮点和突破,是按分录取和按需录取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四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新高考方案的推行,有助于改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错轨,实现传统教育观念的转换。
高校智库作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科门类全、学术积累厚、智库人才多、对外交流广等优势。河北大学刘双喜在《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12期撰文认为,敏锐捕捉公共政策需求与客观分析自身学术基础,是高校建设智库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要素,甚至可以成为决定一所高校是否建设智库的必要条件。所以,高校智库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出谋划策。同时,要建成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提倡通过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协作的方式来提高研究质量,鼓励将新概念、新模式引入公共政策的研究和讨论中,不断拓宽政策视野,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