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严文
摘要:地铁交通是现代城市主要的运输工具,地铁运行的安全、稳定、高效,是地铁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近年来,广州地铁交通呈现跨越式发展,乘务安全管理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人机物法环”对乘务安全管理进行理论分析,阐述广州地铁线网发展变革下的安全管理要素——“人机物法环”是动态变化的,对乘务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安全管理者用辩证的眼光,不断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掌控不断发展变化的安全管理形势。
关键词:广州地铁;发展变革;乘务安全;管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数量剧增,交通拥堵的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可以见到,部分城市通过修建地铁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如此大规模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将提出更高要求,不仅仅要保障既有线路安全平稳运作,还有确保在建新线高质量开通运营。
(二)广州地铁发展现状
截止2017年底,广州地铁现已建成开通一至九号线、十三号线、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APM、广佛线等13条、390.6公里的地铁线路,以及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7.7公里),线网里程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目前,正全力推进八号线北延段、十一号线、十三号线二期、十四号线一期、十八号线、二十一号线、二十二号线、广佛线燕岗至沥滘段等新线建设。面对线网跨越式发展带来的调整,广州地铁于2013年3月份顺势而为,全面改制,将原来的车务中心、通号中心、维修中心、车辆中心等四个业务中心资源整合,划分为四个运营中心,分线而治,每一个运营中心不仅承担既有线路的运营,还要承接筹备新线建设的重任。
(三)理论研究依据
海因里希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地铁乘务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还要将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流程因素等危险源要素考虑进去,形成安全管理“人机物法环”五要素,即人员方面(思想变化较大,心理素质不足,个别乘客干扰乘车秩序等)、机器方面(车辆设备故障、信号供电系统故障等)、物料方面(行车相关备品故障等)、方法方面(作业流程缺陷、技术水平落后等)、环境方面(气候变化恶劣、社会形势严峻等),五者与安全生产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总结为:
T=X1(X2+X3+X4+ X5+ X6)
T :安全事件
X1 :安全生产管理
X2 :人的不安全行为
X3 :物的不安全状态
X4 :物料不具备安全条件
X5 :作业流程的缺陷
X6 :作业环境的恶劣
这个逻辑关系中,将五个危险源要素全部归结为“或”逻辑,而将管理与五项危险源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与”逻辑,危险源风险并不能作为行车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则必然会导致安全事件发生,可见安全生产管理占主导地位,“人机物法环”五个危险源要素占次要地位。
在线网不断扩张不断发展变革的情况下,“人机物法环”也将动态的影响地铁乘务安全管理,要想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下,降低“人机物法环”五要素的影响。
二、影响地铁乘务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乘务司乘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1)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作业标准执行不到位。行车纪律懈怠松弛,出乘标准化作业不落实,不按规范、标准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安全责任制贯彻不力。
(2)工作性质重复操作造成习惯性意识失位。作业重复性高,导致对习惯性操作不以为然,臆测行事。
(3)业务水平羸弱造成应急处理水平低下。在应对常规车辆设备、信号设备故障时,不能快速的排除故障,造成不必要的行车晚点甚至安全事件发生。
(4)情绪影响较大造成作业隐患。长期枯燥的作业环境导致思想波动大、情绪不稳定。将外界环境影响产生的情绪带入作业中,使操纵者精力不济,精神不能集中,给安全行车造成事故隐患。
2.乘客的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地铁运营安全事故致因可见,乘客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可能成为导致安全事件的原因。例如不遵守乘车守则(主要表现在携带危险品、乱动设备设施等)、人为故意破坏(主要表现有恐怖袭击、蓄意破坏、偷盗等)、无应急技能或应急技能低(主要表现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自救、不能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沉着冷静、紧张有序的疏散等)方面。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地铁设备主要包括行车设备、轨网设备、信号设备、供电设备等等。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体现在:行车技术设备不完善。行车设备老化,技术设备结构的不合理使之不能符合适应实际行车的需要。地铁车辆在出车前可能存在牵引系统故障、制动系统故障、受电弓等高压设备故障、空调系统故障等;地铁列车内空调供电供暖等可能引起火灾;列车内的高压电器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当,可能引起人员伤亡事故。
(三)物料不具备安全条件
除了行车相关的设备外,地铁运营保障还需要其他物料,行车设备工器具、工程車用油,防洪沙袋、劳保用品等,固定堆放的物品未按要求摆放固定导致坍塌侵限,影响列车正线运行。司乘人员的行车备品如钥匙、对讲设备失效或失灵造成设备操作不畅,信息沟通不畅等。司乘人员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失效导致人身安全事件的发生等。
(四)作业流程的缺陷
地铁在运营过程中,作业现场都有其固有的作业流程,但作业流程受人员作业习惯,设备质量属性等影响。在长期的作业过程中,如乘务作业流程中有一个操作列车设备开关需要破除铅封的流程,因铅封材质牢固,操作时需费力,但因作业人员个人习惯不同,如果用力方向向下则容易因用力过猛受惯性影响触碰下发的列车控制开关。这些作业流程的缺陷需要不断的去操作和检验才能发现缺陷。
(五)作业环境影响
地铁在运营期间可能遭遇台风、洪涝水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台风对高架线路或地铁上面的建筑物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其破坏性极强;水灾则一方面可以造成积水回灌危害,一方面受到岩土介质中地下水渗透浸泡危害,导致附属设备设施材质霉变,元器件受损坏失灵等造成事故;寒潮冰冻气候则对室外设备造成运作不畅。
三、线网发展变革对乘务安全管理的要求
(一)线网跨越式发展对既有线路运作提出更高要求
1.既有线路运作面临新挑战
支援新线建设,现有作业人员紧张。既有线路要以老带新、新老搭配支援新线建设,在人员储备有限的情况下,既有线路不得不承担为新线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且要边运作边培训新员工。此情况下,既有线路的运作将面临较大考验,首先大量骨干人员分流,导致某些关键岗位人员储备力量薄弱。其次新培训的员工急于上岗,经验不足,对现场的把控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再次员工思想变化,新线发展意味着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产生,大批人员可以晋升到更高的岗位,员工在选择新线发展或是留守既有线路上都会产生思想波动,部分员工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思想不稳定。
2.现有作业流程做出改变
在人员储备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乘务运作的稳定性,某些现有流程必须做出改变或优化,如OCC指导司机的撤除,广州地铁三号线受上线列车数量多,车辆设备使用年限较长设备逐渐老化故障率大等客观因素作用,乘务分部一直保有OCC指导司机一岗,用以指导司机处理故障,沟通协调正线运作等,但因线网不断发展,不得不对OCC指导司机进行撤除,如此,乘务运作方面涉及正线故障处理指导,信息汇报反馈等一系列作业流程都将做出改变。
(二)线网跨越式发展对新线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1.人员紧缺,运营初期一人兼职多岗
根据新线建设及接管运营的工作计划,在接管运营前就需要调配筹备人员熟悉新设备设施,筹备运营前的事项。在筹备阶段,新线各岗位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到位,需要先到岗人员肩负更多的岗位职责,如班组长不仅需要安排班组相关事宜,甚至需要自己担负起调试等基础工作。
2.设备较新,运营初期运作稳定性差
筹备期间,车辆、信号等设备都将进行严格的运营前调试试验,新的设备设施在调试过程中因其功能稳定性较差,需要调试人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调整,已达到满足运营的条件。
3.环境较差,运营前工作条件艰苦
新线筹备期间,因其道路、交通、办公用房用地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因此在筹备运营初期,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特别是车辆段及车站办公环境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尚处于紧张施工建设阶段。
四、乘务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创建安全体系
1.创建安全管理网络
建立分部级安全管理网络,由分部领导担任组长,安全主办、助理及工班长担任组员。安全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分部的生产安全工作,准确、及时地完成各类乘务安报表的核查、校验工作,对分部各项运营指标进行把控。深入生产一线,熟悉各岗位工作标准,组织分部安全检查,收集分析各岗位在行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和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跟踪、落实相应项目的整改工作,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并及时报告,保障乘务运作安全有序。
2.落实安全生产目标
在安全生产中都是要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坚持实施“谁主管谁承担”的责任体制。分部把总部下发的目标进行划分,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各个层级中,签署责任书。分部主任是安全生产的首要责任人,掌管着所有安全生产活动。安全主办就是帮助领导开展所有管理工作,对员工提供安全教育,进行安全检查,把所有隐患都给予清除,参加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班组长主要是引导着后续的生产管理,开展好准备工作,并对操作场地进行安全掌控,开展好对应的后续总结工作。
(二)提升业务技能
1.创新培训方式,加强业务培训
业务技能是影响乘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理解培训的基础上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针对新规章新流程的修订,通过制作PPT培训教材及视频教材,开展对全员的理论培训。打破由培训师或技术人员上台讲解的传统,号召员工积极参与经验分享式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员工的培训效果也是一种提升。
2.完善培训体系,做好培训评估
业务培训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培训,还应包括实作培训,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如应用电脑实操模拟系统,制作手机APP或公众号等优越的培训资源广泛开展碎片式的培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果,每次培训周期结束后应有完整的培训评估,不定期的开展回炉抽问评估工作。
(三)加强现场管理
全面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运用4M1E分析法即人(Man)、机(Machine)、物(Material)、法(Method)、环(Environment)对“人机物法环”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管理,通过6S管理手段,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对现场管理采用“现场、现点、现务”的“三现”原则,对现场作业流程进评估、优化,让作业流程不断适应现场运作,加大安全隐患的排除力度,加强现场危险源的检查,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同时对于关键作业如施工管理、车厂运作等要开展添乘制度,现场指导监督作业。
(四)建设安全文化
1.思想教育要强化,增强安全意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不断灌输“让安全乘务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的安全思想理念,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形势,对不同人员、不同岗位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即要突出常见事故预防知识的引导,又要抓好突发事故的教育,尤其是抓好警示教育。乘务基层员工的工作环特殊境,工作压力较大,员工的思想波动大,要广泛开展换位思考,积极了解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良思想波动,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思想困惑,保证员工队伍的思想稳定性以及工作积极性。
2.党政工团齐发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除了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等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外,还应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维护乘务安全稳定。开展多样的文体活动,開展员工生日会、员工家属开放日,萌娃比赛等特色活动,释放青年员工工作压力,真正让员工感受集体家庭的温暖,开展如“青年文明号”等形式的集体活动,通过全员参与,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员工主动参与分部安全管理建设当中。
五、结语
地铁线网发展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作为地铁乘务安全管理者来说,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发展变革中的风险与挑战,要辩证的对待乘务安全管理随着地铁线网发展变革所产生的新问题,安全管理者要不断发散思维,要与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持续改进,坚持不懈的将安全管理工作狠抓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白春阳.从内部控制角度浅谈乘务安全生产管理 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J].2016.
[2]郑明杨.地铁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2.
[3]郑有业,何霖,叶庆辉.广州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7.
[4]范良.地铁运营乘务安全管理研究[J].城市发展理论,2016.
[5]龙威,张红欣.广州地铁乘务安全管理及控制对策[J].都市快轨交通,2009.
[6]刘科.浅析设备与人对地铁安全运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