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红
摘要: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一直是教学和高考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加以重视。在本文中,笔者从鉴赏人物形象和景物(事物)形象进行了理论和实例论述,以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鉴赏诗歌形象;分类;答题策略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两类形象是经常出现的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谈谈这一内容。
一、鉴赏人物形象
理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本人的形象。而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反映自己的那个人物形象,它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要想理解这一形象学生应该从诗歌显性或隐的词句中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趣。在考试中这类题目一般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设问: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首先要区分开诗中的形象到底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还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时还要考虑多种描写手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这样才能分析出诗歌作品塑造的人物的意义。另外,对于一些著名的诗人或词人,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应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去分析,最好做到知人论世。
举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xiè):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道经的名称。
问题:全词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分析:本词的上片写词人居住的环境优美而纯净,但是“落照”虽没有表示颜色,但也有色彩在里面。词人以“苍烟落照”点明自己的住所环境,实际是与龌龊的仕途进行鲜明的对比。而本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直接点明了词人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所以全词勾勒出一个生活中闲适而潇洒、旷达而快乐,内心里却抑郁不平、满腔悲愤的落寞英雄的形象。
二、鉴赏景物形象
理论分析:诗中的景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在诗歌的表达中其实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景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客观地说,意象是诗人情感表达、显现的重要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后,鉴赏景物的形象就容易多了。在考试中这类题目一般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设问: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或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景物形象都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情感的。要想更好的分析古诗中的景物形象学生要关注诗中时令的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如早春的景色是复苏的、有生命力的,这表达的情感可能是喜悅的,而暮春景物又逐渐由盛到衰,这时候诗人的情感会是伤感的。到了秋天更是变得难以言喻,多数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其次,还要关注冷暖色调。美术中有冷暖色调之分,其实在古诗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暖色调的景物表达的是喜悦和欢快的情感,冷色调的景物则表达的是作者忧愁、苦闷的感情。因此在分析景物形象时,特别要关注这些内容。另外一些景物的意象学生也要掌握,如“柳”、“秋月”代表着离别,“松”、“梅”代表着坚忍不拔,“水”代表着惜时和愁绪等。明白了这些才能掌握常见诗歌意象的含义,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举例分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秋①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②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②龙潭:即白石湫,在桂林北,水甚深。
问题:诗歌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此诗作于大中元年秋天。这一年,受牛党排挤,李党的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管都防御观察使,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诗人此次南行,留家眷于长安,远道间关,孑然一身,不无孤独之感;加之政治上受到排挤,情绪忧伤。
颔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而见中又寓所感。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诗人纵目望去,落日的余晖正照在江岸上,帆席鼓满西风,江中归船正在轻快地驶回。见此情景,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去,当此西风落日之际,家中的妻儿说不定正在急切盼望自己呢,心中不免涌起异乡作客的惆怅。通过反衬,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曲折而又强烈。接着,诗人又换用烘染的手法,通过对龙潭鸟道的描写,来进一步暗示自己的乡思。所以,诗人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
参考文献:
[1]张翠英.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探讨[J],2015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年5月.
[2]李发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J],大语文论坛﹒教学设计2008年07期.
[3]陶婉芳,张晋业.鉴赏,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