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高考成绩的发布,学子们为取得的分数或喜或忧,新一轮“学霸”比拼又拉开序幕。成绩是否为检验“学霸”的唯一标准?有些学霸用事实告诉你,并非如此。
放眼海外,不乏一些优秀的华人学子或中国留学生,他们保持成绩优异的同时,还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让生活变得丰富而有乐趣。
华人小伙的成功之路
华人小伙程度第一次高考甚至还落榜,复读后考入大学,大学期间作为交换生,前往美国高校就读细胞分子生物学系,成为其人生转折。
后来程度发明了可让手机在显微镜下拍下样本的特质照相机镜头适配器,被2000多家医院和大学科研机构所采用。他本人入选《克莱恩纽约商业周刊》2018年“40岁以下40精英”,逆袭成为学霸。
“撸猫”也能撸出新境界
大学女生姚馨予可谓在学霸之路上独辟蹊径。她和她大学里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帮助校園流浪猫绝育。爱猫的她毕业设计也与猫有关,她设计了一款模块化猫爬架,这份设计还拿到了宠物公司的合约。
惊喜却不止于此,姚馨予突出的工业设计水平,和一系列动物保护活动,帮她赢得了全球排名第一的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抛来的橄榄枝,可谓成绩斐然。
发挥独特优势 荣获海外名校青睐
近年来,很多华人学子得到海外名校青睐,那么高校选择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美国华裔学生周敏泰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宾州大学等六所常青藤学校或名校录取,然而他就读的中学很一般。据多所高校招生官所述,他能够从万千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对历史的热爱是原因之一。
周敏泰七年级开始就对历史有浓厚兴趣。他依据掌握的历史知识总结美国选举规律,还曾为候选人提供建设性意见。
此外,周敏泰还连续四年参加学校水球队,同时从未间断和放弃课业以及对历史的爱好。
洛杉矶华人女孩廖思婷则“更胜一筹”,她靠着自律与有爱心征服了11所学校,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名校。
说起廖思婷的兴趣,她在各方面都有涉猎,包括运动、音乐、工程、数学、法律等。她中学一直到高中都担任篮球校队队长,也参加学校的模拟法庭社团并担任两年社长,更志愿担任中文学校笛子班导师。
除参与社团外,廖思婷热心投身公益,经常参访老人中心,也曾在小区中心担任志愿者。她认为投身公益可学到更多知识,更有意义。
不同于以往认知中的优等生,如今的学霸“刷新”着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与背后家长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只有学习优异才行。孩子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去发挥,一样能成才。
在教育和学习上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这个自由不是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做到他能有满足感的程度就可以了。让他们不再固守“象牙塔”里的一方天地,“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摘自《家庭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