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霞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不同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建构方式也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差异,以学业能力、学科问题和学习活动为设计基础的差异教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以适应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个别教育需要,使教学到达最优化。
全面化 差异化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78-01
差异不是教学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关注多层次学生群体,实施差异教学,是促进班集体和谐共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1.预设尊重差异,制订教学目标内容,照顾差异
教学预设不仅要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更要研究学生,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开放,适合不同的学生学习,对每个学生都具有挑战性。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一是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问题中的作用。三是进一步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
这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是比较全面的,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如“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目标实际上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但实际上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比较熟练的计算这一程度就不错了;而有的学生则具有一定的自主转化的意识,能自觉将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
2.着眼差异组织,讲究手段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尊重并考虑利用差异,特别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疑惑点与易错点,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的学習表现与实际需要。如果有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遇到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在关键环节,教师必须灵活地调整教学节奏,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一道需要用替换策略思考的例题,中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过渡与铺垫:先出示“曹冲称象”的动画,用经典故事激活学生对策略的认同;接着设计“有奖促销”游戏:3个有奖拉环换一瓶可乐,小红收集了6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瓶可乐?如果要换4瓶可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最后安排文具盒互换的操作演示:一个大文具盒比一个小文具盒多装5支笔,把满满一大文具盒的笔放入小文具盒,会出现什么情况?把满满一小文具盒的笔放入大文具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思考,上述三个情境从曹冲称象,到有奖拉环换可乐,再到文具盒互换,共同点在哪里?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替换的现象?第一个情境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能帮助学生感性的认识“替换”;后面两个情境来自现实生活,帮助学生体会倍数和相差关系的替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不同层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展开差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不同想法
从学习内容来看,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的内容,学生都容易失去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听不懂”而成为旁观者,而学习较好的学生往往又由于“太简单”缺乏挑战性也成为旁观者。因此,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数学现实,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不同想法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的不同想法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而不是说说而已。比如,“比的意义”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 ),比值是( );空白部分和涂色部分的比是( ),比值是( )。如果提问的对象是学困生,教师只要求如样完成填空即可。对中上学生,则可以要求:“看到这个长方形,你能想到哪些比?比值各是多少?”对少数优秀生,还要求其分别说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如:涂色部分和整个长方形面积的比是3:7,比值是3/7,空白部分和整个长方形面积的比是4:7,比值是4/7等。
尊重差异,改变提问方式,既使学困生能够理解教材,又延伸了中上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了各类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丰富了他们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和表述。
4.及时反馈和评价,有效照顾差异
没有反馈和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为了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教学,就必须加强反馈和评价。反馈和评价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体现及时性要求。二是体现全面性特征。比如,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可以抽查班级中学习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从而了解全班学生学习的大致情况。三是体现激励性功能。比如,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这节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同桌之间交换检查课堂作业,小组中的同学就课堂作业中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此外,课内外练习和测试,一方面应注意增加问题本身的弹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增加内容的选择性。后进生可以允许不做难题,优秀生则允许部分基本题免做。作业评定中,对优秀生可“吹毛求疵”;后进生即使有少量差错,订正完成后也可破格评为“优加星”。同时,我还注意采取一些个性化的评语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愉悦。
总得来说,坚持差异发展,是对课堂教学态度的维护,也是学生实现“学习人生”的内在需求。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敬.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尝试[J].试题与研究,2018(26).
[2]陈夏军.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