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共同点下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策略

2018-10-21 03:50刘海燕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家园习惯幼儿园

刘海燕

目前,人们很容易忽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创建儿童习惯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实施机制提供系统的视角。为教师提供教学和日常管理培训的参考和帮助,提高学前教育教育的有效性。

家园共育 幼儿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18-02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1)家庭缺乏对幼儿园习惯的信任

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丰富多彩,重视程度比较高,但家长大多忙于工作,无法及时配合幼儿园的活动安排,这会失去活动的连续性,使习惯教育出现了断层。这种特殊性和连续性要求家庭和幼儿园两项主要教育活动之间进行双向合作。有些预设的习惯培养活动方案都很理想,但实际开展过程中却无法吸引家长的关注度,收效甚微。除了没有积极引导的老师外,家长也没有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度,甚至有些家长厌倦了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这是毫无意义的。在采访过程中,作者发现很多老师都对父母的不同意见深感不安。近几年,幼儿在园中发生意外的新闻频出,家长对幼儿园心存戒备,缺乏信任感,深怕教师对幼儿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则要做好“跑马拉松”的心理准备。慢慢通过实际行动,消弭不良社会影响。

尤其是某些纵容型的家长,教师在与其沟通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时非常困难,在园指导时可能满口答应,回到家里又是一副事不关己不负责任的态度,依旧我行我素。此外,许多接受调查的家庭甚至直接接受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教育,孩子们与老人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祖辈老人与现代知识和养育模式脱节,很容易过度宠溺或过度约束孩子。祖辈老人过度纵容和袒护孙辈,也阻碍了父母家教的执行。这就更加难以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了。

(2)家园双方在习惯教育上角色失衡

在家庭教育的合作中培养幼儿的习惯,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存在偏见。通过作者对现实的了解,当前家园合作存在误区,其表现形式基本上是父母被动式地按照教师的要求与教师合作,只在辅助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当前家园共育培养幼儿习惯的具体实施过程大多流于形式,实质产生作用的少之又少。受到我国传统的“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家长会觉得自己的习惯教育理论知识薄弱,尤其是缺乏自我育儿理念的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他们认为自己没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因此认为但凡是教师提出的的培养方式就是正确的,他们只能被动地合作和接受,主观上放弃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发言权,缺乏教育主动性,从而导致了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部分原因是家长由于社会压力忙于工作,来接送孩子时总是匆忙就走,一味的将习惯培养责任推卸给幼儿园和幼儿老师。

(3)关于习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尚未达成共识

在家园共育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常常把自己误当做活动开展的主体,表现为家长参观、观摩的多,亲身体验参与的少。从来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真正意义上促使家长主动地寻求教育策略上的突破和改变。幼儿习惯教育中的家园合作,通常是以日常生活中简单联系和幼儿园组织的各类活动为主线。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和交流通常停留在问题的处理上,幼儿园和家长都缺乏有意识地跟踪孩子长期行为习惯成长与变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各项常规、各类环节的活动中,发生的事情虽小却不容忽略,但这些问题却时常被家长认为是小事,无需在意,日后自然会慢慢纠正的。而且有些家长常常会忽视幼儿的情绪表达,为了帮助幼儿养成习惯,单方面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并强制要求他们执行,这种教育方式则会适得其反。教育理念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想在短时间让家长的教育行为发生改变是较为困难的。

2.在家庭共同教育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指导策略

(1)了解家长需要,有的放矢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候,需要了解家长在育儿知识方面的需求,理解家长的心情,要用平等、科学的方法指导家长,不能用命令式的。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生活方式、自己的言行都会影响幼儿,激发他们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中。如:利用开设针对习惯培养的论坛活动,亲子知识竞赛,家长学校等团体组织。或是与家长共同设计和安排亲子活动,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帮助家长提高认知,从而获得他们的教育支持。

(2)让游戏成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载体

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经常互相交流,联合提出建议,并互相反馈教育效果。幼儿园创造条件,消除父母的疑虑,扩大沟通渠道。幼儿园和家庭在一条共同的轨道上并行,以实现协同效应,以达事半功倍的效应。我们必须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主观意识,让各种形式的游戏内容成为培养孩子习惯的重要载体。由于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特别是具体形象思维这一主要特征,以游戏作为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已成常态。诚然,毫无疑问,游戏渗透到幼儿的日常习惯中。如角色游戏中,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依赖外部条件,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并产生许多超越现实生活的言语表达、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现。使幼儿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练习,巩固并积累现实经验,更深层次地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方法。如在體育游戏“驾驶列车”和“我是小指挥官”中,训练孩子排队、遵守规则,不要推卸责任的好习惯。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孩子制作玩具材料标志,使用教玩具、游戏零件等引导幼儿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和生活用品,并使用卡纸绘制入区活动规则等,以形象化图像理解和巩固规则。告诉孩子们学会轮流,互相分享,培养秩序感。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玩“小兔和狼”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互相帮助。活动结束后,通过有效沟通,帮助家长也能共同参与到游戏设计中,使得教育活动得以延伸。

(3)以教师为桥梁,更新父母的习惯性教育观念

多采用亲子活动的形式,集思广益开拓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幼儿讲道理谈理论是不合时宜的,教学要注重“寓教于乐”,通过亲子活动让幼儿与父母一同习得知识。通过一些关于习惯方面的小故事和儿歌,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并让幼儿回家做小老师和家人一起学习。这些活动中不论在家在园都要赋予恰当的教育内涵。幼儿园应该主动提示父母关于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便家长可以改变“传到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误解,或是以日常公务繁忙作为推脱之词,把教育的事情单方面推托于幼儿园的错误观念。

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承担者,必须发挥父母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桥梁作用。例如,有意识地将幼儿习惯教育相关的内容和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细节分门别类地张贴在“家园信息栏”,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真正落实了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和民主的养育方式。这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更是健康的心理,还能够培养出活泼和乐观的个性,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幼儿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沉浸其中,从而影响幼儿习惯的培养全过程。

(4)在共融教育背景下强调“重复效应”

习惯是行为的不断创造和某些自然法则的形成。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心理积累表明习惯的形成将无意识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受益终身。在家园共同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由于习惯常常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而父母作为身体力行的首要示范对象,对于习惯培养更显得过犹不及。

教师和家长在合作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除了要达到内容标准上的统一,更要确保时间上的一致。要想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则更需要建立家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在幼儿园中要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回到家里家长也要予以督促。采用不同对策,分步要求,逐步提高,应循序渐进地培养,不厌其烦的直到幼儿掌握为止。通过反复训练和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调理习惯。习惯它的过程很长。我们要富有一颗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的心。

参考文献

[1]赵振杰.习惯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1):50.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新世界出版社,2003(12):50-56.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28.

[4]王雯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17-119.

[5]苏爱萍.学生养成教育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7):12-14.

猜你喜欢
家园习惯幼儿园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梦中家园
好习惯
爱“上”幼儿园
温馨家园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无忧家园”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