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郁中无声的呐喊

2018-10-21 21:40王源滋
参花(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死亡爱情生命

摘要: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一生的作品都笼罩着阴郁和对死亡恐惧的阴影,本文将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蒙克一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创作作品的情绪和心理。

关键词:生命 爱情 死亡

1863年12月12日,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出生,他降生于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被认为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引领者,于1944年1月23日结束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蒙克的绘画充斥着强烈的个人主观的悲伤压抑情绪,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毕加索、马蒂斯的绘画精神。

早期蒙克的画风多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影响,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风格,也就是后來我们所知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画家们一反之前追求艺术美学的常态,尽可能地去表现他们或悲伤或困惑或愤怒或恐惧的内心,在动荡的社会里抓住唯一可以抒发情绪的宣泄口,这也是那些经典之作能引起共鸣的原因之一。表现主义潮流的兴起,是当时社会文化危机和社会精神混乱的集中反映。当时的表现主义画家们,大都受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不满现状,想要体现内心深处本我的欲望,不再害怕自己的情绪,心中的缺点赤裸地展现。他们强调与传统相悖,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革命”。而蒙克的绘画就充斥着他自己内心的绝望与恐惧。

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盛行,蒙克也受之影响,他通过自己的绘画主题来表现自己对生与死的领悟。他的每一幅画都强烈地传达着他的感觉和情绪,关于生存、死亡、爱情的一切,对于情绪的夸张表现重于对现实事物真实的描绘。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这种夸大情绪的宣泄总是让我们能够轻易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而这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家庭因素影响。

一、社会背景

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包括工人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密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很多艺术家生活贫困落魄,他们不愿为资产阶级画画,这种失意以及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只能通过作品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痛恶、批判和失望直接表现出来。加以20世纪初受此影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人生来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很多的欲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规则禁锢了这些本能欲望的释放。人总要找出宣泄的途径,许多画家也就选择了通过作品来发泄自己本能的欲望。

二、家庭背景

蒙克5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母亲死后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由于妻子的离世,蒙克的父亲患上了精神疾病,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死亡后地狱恐惧的思想。14岁时,蒙克的一个兄弟和姐姐苏菲去世,21岁时,父亲去世,蒙克的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结过婚的兄弟也在婚后不久死去,唯一留在世上的妹妹也在小时候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从蒙克的家庭背景来看,蒙克的一生充满着悲惨与绝望,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他面前接二连三地死去,而且精神疾病也仿佛乌云般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这些给蒙克的内心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这样的死别在他身上反复发生,一次次的打击让蒙克崩溃,他被死神所诅咒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绝望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给他的童年乃至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充斥着悲伤绝望又无助的原因了。正如蒙克自己所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并且他们伴随我一生。”最终,1908年蒙克在45岁时患上精神分裂症。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说的,“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而一个幸福的童年必将迎来一个幸福的人生。”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蒙克的作品,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的作品充斥着灰暗、恐惧与悲伤的原因。

从蒙克早期的经历来看,他深深地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这对他早期的作品有很深的影响,其中1886年他画的《病中的孩子》就是描绘了他姐姐因肺结核去世的场景。整个场景灰暗低沉,床头穿着黑衣服的母亲低垂着头,几乎融入背景之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痛苦,整幅画颜色灰暗与少女稚嫩苍白的脸形成对比,让人对她还在美好的年龄却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到惋惜。蒙克也把这个让自己终生难忘的悲痛的场景留在最深的记忆中。

1899年,蒙克画了《母亲之死》这幅画,画中病床上蒙克母亲苍白的脸与病床及背景融为一体,前景中以无助的孩子为主题,他那悲伤的眼神,撅起的嘴以及将手捂住耳朵的动作都显示着孩子对母亲的逝去这一消息的拒绝,仿佛堵住耳朵他就听不到这一噩耗,母亲不会逝去。画面整体的灰暗色调烘托了悲剧的氛围,将孩子的痛苦和悲伤无助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作者潜意识里不想面对母亲逝去的现实,画中的孩子就像5岁的自己,痛苦无助,不想去面对。主体人物与背景中横向的病床形成“十”字结构,这与蒙克父亲对其灌输宗教思想有关,他给蒙克带来了地狱与死亡的恐惧。蒙克的多幅作品也都采取这样的构图,他在潜意识里就将这种“十字”与死亡的痛苦和恐惧联系在一起。

《呐喊》创作于1893年,蒙克以真实经历的生活场景为依据,凭借个人的家庭经历与朋友的遭遇,选择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揭示了人的忧虑与恐惧。这幅《呐喊》也是《生命的饰带》组画中的代表作。

对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蒙克说道:“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作品中血红的云彩给人以不祥的预感,与蓝紫色蜿蜒的海湾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孤独痛苦没有尽头的感觉;主体形象中的脸酷似骷髅,以及扭曲得像幽灵一样的身体和灰暗的衣服,反映出蒙克潜意识里对自己死亡的恐惧和无助,觉得自己逃离不了悲惨的命运;人物的表情夸张几近崩溃,加上双手捂住耳朵身体收紧的姿势,与上文中所看到的《母亲之死》中小孩的姿势一样,说明蒙克有一种面对死亡和痛苦及孤独的极度恐惧,并幻想捂住耳朵紧缩身体就不会被吞噬的逃避的精神态度。

桥身的直线与蜿蜒的海湾和扭曲的沙洲形成对比,云彩的曲线与海湾的旋涡状的曲线相呼应,形成巨大幽深的漩涡,给人以要席卷所有挣扎不出的恐怖;桥的直线以及桥上反道而行的人都与主体人物形成对比,反映出主人公与行人处于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恐惧与孤独和痛苦都只是自己的感受,这与作者此时的精神状态相关。这时他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情感的宣泄,与他从小到大的悲惨经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对自身终将得精神疾病的焦虑,甚至是对痛苦和地狱的惧怕都有关系。

蒙克的一生被疾病、死亡、癫狂所追赶着,仿佛没有享受过幸福,让我们有种窒息感。但他将这种压抑、痛苦与恐惧都通过作品呐喊宣泄出来,他一生中创作了上千幅作品,每一幅都是用心灵去创作的,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掩盖,只是赤裸裸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大家。他经历的痛苦成为他艺术的源泉,他的作品不是单纯色彩、线条以及明暗的结合,而是人内心精神的诉说。这让我们与他产生共鸣,仿佛听到了蒙克的呐喊就在我们耳边。

(作者简介:王源滋,女,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今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死亡爱情生命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