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芝胜
[摘 要]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农业市场的发展。种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种子不仅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而质量不佳的种子则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工作,禁止一部分劣质种子进入市场,但目前的种子监管工作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现状和改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种子市场;市场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1-41-2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目前我国已将种子产业作为农业市场发展的核心,并对其做出了全面的规划。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逐渐出现了很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推动了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而且科技化也是整个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种子产业市场规模得到了扩大,但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工作,推动种子市场的发展。
1 我国种子市场监管现状
1.1 劣质种子难以找到生产来源
首先,农民在购买种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购买路边摊位售卖的种子。这种小售卖摊位没有正式的门店,也没有营业执照,农民在买到劣质种子以后,通常找不到需要进赔偿的摊位主人,只能自己承受后果。其次,农民在小摊位购买的种子没有相关凭证,种子包装较简单;最后,农民购买种子以后不能及时检测其质量,只能根据农作物成熟以后的产量检测种子质量,且相关部门在检测种子质量时,只能根据农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质量分析,很难及时处劣质种子,加大了种子监管工作的难度[1]。
1.2 监管队伍、种植人员、销售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对于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来说,在种子监管工作中长期缺乏监管人员和专业的指导人员,导致采集到的种子信息不够准确,种子监管部门很难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在监管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再加上一位监管工作人员需要做多项工作,因工作量大、发放工资较低,导致很多的专业人员不愿从事这份工作,因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其次,种植人员普遍都是农民,拥有的文化知识有限,对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透彻,难以辨别不合质量准的种子,这种现实状况加大了我国各个地区监督工作的难度。最后,种子售卖人员为了获取更的经济利益,售卖不合质量标准的种子。所以,迫切需要在我国种子企业内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种子质量监管队伍,推动种子企业的发展。
1.3 经费较少
种子企业在监管工作方面缺乏足够的经费,国家在该方面下发的资金较少,因而难以保证监管设备的更新和专业人才的引进,进而导致监管工作人员检测种子的效率降低[2]。
2 我国种子市场监管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建立准入制度,从源头控制种子质量
首先,建立强制性种子质量抽检制度,实现对农作物种子流通入市环节的质量全面监测,尤其要加大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的抽检密度。对质量不合格的种子强制召回、退市,保护消费者的权益[3]。其次,明确规定种子生产经营者必须具备的资金、设施设备、专业技术水平等条件,提高种子生产经营者入市的门槛。对于违法生产经营者,注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清退出市场,根据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给予处罚,规定一定期限内不得再生产经营农作物种子。
2.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剧了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不断加大了种子市场监管工作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很多农民的法律知识和自我维权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就要求监管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监督管理能力。针对此,我国相关部门根据各个地区的工作岗位要求,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同时要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人员的法律素质,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种子企业建立高素质的监管队伍[4]。
2.3 政府增加对种子市场的经费投入
为确保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向政府和财政部门争取支持,把种子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经费充足,引进执法设备,改善薄弱的交通、办公、检测等条件。同时充足的经费能给更多的监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提高监管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监管工作,从而推动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5]。
3 结语
我国应重视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科学合理地分配种子市场监管经费,以不断升级种子质量监管设备,确保农民购买到高质量的种子,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要对种子生产企业及销售企业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防止种子市场出现劣质种子,并不断提高农民辨别种子質量的能力,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怡帆,侯军岐,程新建.我国种业市场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种业,2018(11):1-2.
[2]张树良.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66,70.
[3]张慧.试谈种子市场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7(15):14-15.
[4]市场监管和品种保护双管齐下[J].种业导刊,2017(2):32.
[5]龚金龙,方明奎,陈斌,等.新常态下如何破解种子市场监管“新六难”[J].种子世界,2015(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