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应用生活化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与意义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 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 1005-8877(2018)33-0000-01
所谓生活化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多种形式的社会生活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推动学生道德法治发展为目标的学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现象、生活案例、生活情境中提升道德情感,增强法治意识,既是丰富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活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主要提出了三种有效地生活教学法,分别为:创设生活情境,强化生活意识、开展课外活动,规范行为习惯和安排生活作业,激发学习兴趣,下文将一一对其展开探讨。
1.创设生活情境,强化生活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法治知识,提升道德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道德情感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整洁》这节课时,笔者为学生带来了两个小毯子,然后安排了两名学生呈现他们起床后的情境。在此期间,一名学生利索的将毯子叠的方方正正,而另一名学生却站在那里动也不动,这时笔者问他:“为什么你不叠毯子呢?”这名学生回答说:“因为起床后,都是妈妈帮我叠的。”接着,笔者问全班学生:“还有谁是妈妈帮忙叠被子的呢?”此时全班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在意识到学生自理能力很差之后,笔者首先表扬了那位毯子叠的非常好的学生,然后对其他学生说:“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叠被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技能,我们需要掌握它。”之后,笔者详细地教授了学生叠被子的步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满足感。
2.开展课外活动,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学,还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在日常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授《我们有精神》这节课时,笔者在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阅兵仪式”的风采之后,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了走姿、坐姿、站姿训练,学生在此次活动中,也感受到了正确站、坐、走带来的心理自信,对于提升学生的精气神有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习了《大自然,谢谢你》这节课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活动,在此次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户外感悟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大自然的智慧,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是下雨前的征兆,大雁南飞是秋天要到了等等,对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品德有重要的作用。
3.安排生活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教师对学生安排的作业都是抄写、练习之类的,这种作业形式,比较枯燥、乏味,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甚至还会使学生将作业看做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态度。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有重要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了《我不拖拉》这节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制定一个生活计划,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到学校、几点做完作业、几点看电视等等,并要求学生要坚持按计划行事一周,然后一周之后,笔者会安排一节交流课,使学生相互谈谈个人感悟。这个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计划性,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再比如:学习了《花儿草儿真美丽》这节课后,为了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花草也是有生命的,让学生懂得怎样照顾花草,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都种一盆花,然后在半个月后,上交一篇名为《我和我的花儿朋友》的观察作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有重要的帮助。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不仅要通过生活化教学等有效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道德与法治精神的人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
[2]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