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东 李斌 李佳晨 王硕 阳维林
摘 要:该研究通过对河北省14所高校,收回的704份有效问卷的研究分析之后,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启事下,分析大学生时政关注程度的现状以及原因,阐述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大学生 时政关注度
少年强则国强,我国十分注重大学生教育及综合素质发展。早在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时政关注程度低,甚至出现轻视时政的现象。因此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之后,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启事下,提出一系列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建议和方法,旨在改善当今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激励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了解时政,熟知时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大学生时政教育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耗散结构理论是指一种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1]
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2.大学生时政教育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时政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首先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阶层;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途径获取时政新闻,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交换;最后,教育的实施、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建立在高校、社会以及国家不断地交流分享上,是与外界信息不断交换的过程。
(2)时政教育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对于时政教育这个系统而言,大学生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时政新闻是远离平衡,不断地输入整理且不断地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
(3)时政教育系统存在着非线性的动力学过程。时政教育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下面有着各种各样随时可能突变的子系统。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二、大学生时政关注程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时政关注程度的现状
如上图所示,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时政新闻,甚至还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几乎不关注时政新闻。同时,针对“您平时最关注的新闻类型”这一问题的信息采集中,“娱乐八卦”所占比例为54.32%,“体育新闻”所含比例为11.36%,“文化教育”所占比例为4.83%,“经济新闻”所占比例为5.11%,“社会时事”仅为24.39%。
由此可見,大学生对时政新闻关注程度较弱,甚至存在着轻视时政的现象。
2.大学生轻视时政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着轻视时政的现象,但当被问及“你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时政新闻”时,55.84%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42.5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只有1.57%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关注。由此可见,造成高校大学生轻视时政问题的原因可能并非来自于大学生自身,而是来自于外部。
大学生时政教育系统身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本来就受到内部以及外部的双重影响。接下来,将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个体因素两个角度结合调查结果和耗散结构理论对大学生轻视时政的现象就行分析和阐述。[2]
(1)外部环境因素
①引导性差。高校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存在差距,形式单一,降低了大学生关注时政的积极性。
在被问及“您对于学校开展的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态度?”时38.17%的同学认为有意义、有价值、且会去听课,但44.79%的同学对于课堂的态度都取决于老师的授课方式。
在后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都希望能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对于一些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很多同学表示不满。同时,其中存在思想政治老师对于课程认识、落实不到位造成课程与现实脱节的现象,老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在对高中为文理科生和观看时政新闻是否发表评论的交叉分析中,我们发现高中时为文科生明显要比理科生在观看时政新闻后更爱发表评论,其原因不难而知,文科生大多经历过把时政与理论结合的系统学习。由此可见,大学思政老师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工作时,贴合时政,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输送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那么学生对于时政的参与程度可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②宣传性差。学校(院)组织政治活动的次数较少,传播环境缺失。
我们发现在所调查的高校中“所在班级每年召开时政主题班会或者团日活动的次数”时,42.27%的同学班级中每年只召开1-3次,20.5%同学的班级每年几乎不召开有关政治类的活动。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校园的时政传播环境严重缺失。首先宣传力度太弱。在调查分析各高校团委官方公众号后我们发现,其中极少的推送关于时政新闻的文章,宣传的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学校的活动资讯上。其次,时政类宣传内容过于呆板,不具备创新性及吸引力。除此之外,时政类型的讲座几乎没有,缺乏关于大学生关注时政类新闻的平台。
在交叉分析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组织相关政治类活动的次数越多,同学们对于时政的关注程度就会越高。
③接触性差。时政新闻低比例推送。
当下,新闻发布者往往通过推送的方式对其制作的新闻进行传播。调查中显示86.08%的大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获取新闻,所以,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没有推送就没有关注”这句话是成立的。然而在实际中,时政新闻的推送比例不容乐观。我们以2018年11月16日腾讯新闻的推送为例。推送分别为早上7点27分,中午2点16分,晚上5点39分。其中娱乐八卦占50%,时政新闻和社会民生分别只占25%。
所以,因为缺少合理的新闻推送比例,大学生的关注热情也大大减弱。
(2)微观个体角度
①从小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大学生没有养成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90后,以及部分00后,在上学期间,每天都要有繁重的课业压力。所以,从上小学开始,这群学生就没有养成关注时政新闻的习惯,以至于错失的这一习惯的最佳培养时期。
②日益上升的就业压力和环境,转移了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精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讲,当个体满足了低级的需求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大学生的精力毕竟也是有限的,除了学业负担外,还要考虑毕业后的去向。尤其,是在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的形势下,大学生不得不忙于各种就业的准备工作。由此转移了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参与时事政治的精力。
三、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必要性
1.是前提——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方面,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爱国主义、近代以来的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爱国要求的集中概括,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另一方面,当代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培养大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中坚力量。
2.是要求——成就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首先,只有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社会,了解民生,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培养社会的责任感,才能开阔视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其次,倡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后,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当代大学生谋求更大发展的前提和要求。
3.是主张——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实现中国梦,夺取更大胜利的中流砥柱。其次,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让大学生养成关注国家政策、导向的习惯,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人民。最后,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更加蓬勃发展。
四、基于耗散結构理论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建议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体系从有序态变为无序态是自发的过程,而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是非自发过程,必须借助于外界的作用。基于此,下面将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大学生时政关注度的建议。
1.国家应该继续深化改革
首先,国家应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让大学生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其次,国家应拓宽政治参与渠道,让大学生能够更近距离的接触时政,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最后,国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政治价值。
2.社会媒体完善自身质量
首先,社会媒体在发表、推送新闻时,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创新性,在保证新闻真实可靠的同时,尽可能的使之有趣,《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述“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媒体一直展现出习近平主席生活化的一面——他出现在卡通里、网络歌曲里,甚至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庆丰包子铺里,传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民、接地气的形象”这无疑说明了有趣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时政关注程度。其次,本着对大学生负责任的角度,提高时政新闻的推送比例。最后,提供开放性时政交流讨论平台,引导大学生思考时政,参与时政,并使之从中感受到自身的政治能效感。
3.学校应创新教育方式、搭建平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都是大学生教育的重点,所以,思想政治老师的价值观必须要端正和坚定,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既要把握原则和底线,又要根据社会、与时俱进的常做常新,让学生们学习到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切身的应用。
第二,搭建时政教育的平台,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微博、微信、广播等平台,促进大学生获取时政渠道的多样化,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践。
第三,充分的利用校园的资源,构建时政的立体模式。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多的了解时政,例如,在食堂播放时政新闻、在宣传栏推送时事热点,做到“时政新闻天天有,重大事件反复看”,让时政新闻文化氛围弥漫整个校园,并内化为师生的个人素养。
第四,组织时政类活动,例如时政类的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名师讲座等,增加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接触机会。
第五,定时开展时政分析课堂,让学生上台讲解时政热点话题,畅所欲言,主要讲对某一热点话题的理解,要求全面,具体,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参考文献
[1]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83.
[2]张欢.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青年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