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8-10-21 16:36金春花陈英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流农村经济对策建议

金春花 陈英

摘 要 榆中县和平镇作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是典型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地。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和平镇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外流)的现状、原因,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机遇、问题,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⑴ 和平镇农村人力资源外流有乡镇内、乡镇外省内、省外和省外国内迁移等类型,其中乡镇内和乡镇外省内的流动性较大;⑵ 和平镇人力资源流动呈外出农民工规模持续增长、农民工结构(年龄、文化及从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及务工人员收入明显增加等特点;⑶ 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主要受城乡分割与二元体制、工业和城市化的现实需求及经济利益驱使等影响;⑷ 人力资源外流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带来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荒废, 人才匮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⑸ 政策建议:制定公平公正的农民工就业政策、优化和完善城乡劳动力和市场劳务需求信息库、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水平。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流;农村经济;影响;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为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当前城市和农村大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反过来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陆慧, 2004; 李旻和赵连阁, 2008)。因此,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调剂对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与构建和谐城乡社会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力資源自我调剂是指劳动力资源为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产业、部门、就业状态、企业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尤其是大规模劳动力外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张永丽, 2009, 2016)。以往研究较多是在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研究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化对农户经济收入的影响。外国学者Rozelle et al(1999)和Taylor et al(2003)对我国河北、辽宁两省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对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产生较大负向影响,而外出务工的的汇款效应则在一定程度上或者部分弥补其消极影响,国内学者王子成(2012)通过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也得出了相同的研究结论;而钱文荣等(2011)的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迁移并未给农业经济收入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只会使非农经济收入的显著降低;但从流动的异质性角度分析可知,外出迁移者是家庭户主则对农业经济收入带来显著影响。蒲艳萍(2010)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的截面数据和西部省份面板数据的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等具有显著影响。时红艳(2011)对陕西省安康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研究结论。从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变迁的角度出发,研究较多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低质化等问题对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带来的影响,但这些研究结论并未达成广泛的一致。胡雪枝等(2012)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种植决策、要素投入水平、单产等角度分析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并未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李旻等(2009)从辽宁省的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生产技术、经营状况、收入和生产结构的角度分析发现,全省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整体上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目前研究较多关注外出劳动力数量、质量变化给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收入带来的影响;很少有研究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变迁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底是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家庭人力资源变迁对于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是萎缩还是扩张等问题还不清楚。

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地-榆中县和平镇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和平镇农户人力资源变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引导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和平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西部,东连定远镇、南靠七里河、西接东岗镇、北临来紫堡乡,管辖和平村,袁家营,沈家河,祁家坡,高营,菜子山,路口,邵家泉,范家营,马家山,豆家山,直沟门,陈家庄等13个行政村,人口约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30%左右;全镇总面积143km2,耕地2533hm2。省市县驻镇行政事业单位25家,企业90余家。2016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23元。作为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榆中县和平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等特点,是研究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理想选择。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榆中县和平镇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愈加扩大。

1.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作者于 2014年至2017对和平镇管辖的 13 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以户为单位随机入户采访获得所需数据资料,问卷获取信息的来源分为两类:一是客观数据信息(农户家庭基本信息,收入情况等);二是主观数据信息(农户享有社会服务与保障等)。共完成问卷 850 份,有效问卷 693份,其中外出务工农户 441 户,无外出务工农户 252 户。被调查总人口数为 2430 人,劳动力人口为 1944人。问卷涉及内容包括:一是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二是农户劳动力自我调剂的相关信息(农忙时回流,永久回乡创业);三是农户家庭收入的基本信息(农户家庭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务工收入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榆中县和平镇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的现状

由表1可知,榆中县和平镇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外流)有:乡镇内、乡镇外 省内、省外和省外国内迁移等四种基本类型,其中乡镇内、乡镇外省内和省外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省外国内人力资源流动引起的人口数量上的变化基本上不明显,乡镇内和乡镇外省内的劳动力就业迁移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表1,2,3和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榆中县和平镇人力资源流动基本上呈以下特点:⑴ 农民工外出规模持续增长,因找不到工作的返回人员明显减少;山区劳动力有向乡镇外省内流动的趋势,而川区劳动力则主要在乡镇内流动,且山区和川区的劳动力在省外国内的流动趋势不明显(表1和表2);⑵ 外出农民工结构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上,外出农民工主要以21-49岁年龄段为主;文化结构上,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外出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从业结构上,外出农民工从业以二、三产业为主(表3);⑶ 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变化明显,低收于人群减幅较大,外出农民工收入明显增加(表4)。

2.2 榆中县和平镇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的原因

2.2.1 城乡分割与二元体制影响

和平镇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在收入、可使用的教育资源、医疗服务上、消费领域以及就业等方面。以就业方面的差距为例,和平镇人口抽样数据结果显示,非户籍迁移占全部迁移人口数量的51.2%,说明农村居民通常是跨区就业,表5就总结了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的地区流向特点。

2.2.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需求

由表6可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市场化的进程,和平镇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而且近年来有加剧扩大的趋势。2014年以来和平镇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幅度提高,流动半径相应增大,2017年外出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1279人,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能够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空间,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农村劳动力轉移速度加快。

2.2.3 经济利益驱使

2014年-2017年和平镇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情况如表7所示。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36个国家研究报告指出(李梦超和刘嗣明,2013),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人占城市收入的2/3或更多一些”,而和平镇目前情况却几乎接近这一标准,说明和平镇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非常艰巨,农民增收前景很不乐观。

2.3 人力资源外流对农村经济带来的机遇

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由表4可知,2017年和平镇农民工劳务经济收入总量3930万元,比2015年增加587.6万元,增长17.6%,其中2017年涨幅最大的是月收入2001-3000元以上的农民工达到2014.8万元 ,比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20.9%;在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之间的农名工月收入在2017年下降的比较明显,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59.3% 和23.2%;月收入在1001-2000元和3000元以上的均有所上涨,。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源外流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

2.4 人力资源外流对农村经济带来的问题

据作者粗略统计,和平镇近年来共累积的荒地达到650亩,土地荒地率达1.6%。其原因是由于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就业,家里剩下老、弱、病、残、孕和孩子,故而土地荒废现象严重。作者对和平镇和平村做了相关统计,该村户中,就有因家中缺乏劳动力,而将自家土地转让他人耕种,但是这种现象由于是租借土地,租赁者只顾获取农业收入,不考虑滥用化肥而导致的土壤污染,不愿意进行土地轮休等方式提高土地肥力,进而造成地力衰退。因而,很多劳力缺乏的家庭选择将自家土地进行抛荒。

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劳动力具备以下条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还要定期参与相关的农业职业培训,懂得一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能够改变原有陈旧的农业生产模式,并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当中。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市大量流动,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科技人才不断缺乏,加之留守老人适应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很低,农业科技培训很难开展,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农业生产难以提高,一些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难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严重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上问题表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就业,阻碍了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时,劳动力外流有利于对流出地的经济增长,致使农村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此外,劳动力外流也必然对非流出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李实,1999;陆慧, 2004 )。 因此。从长远和总体来考虑,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大规模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民抓住非农就业机会的意识,拓宽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李旻和赵连阁,2008)。在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型市场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最先流动入城的是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活动中的那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他们在农村经济生产中处于劣势才流动到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而那些擅长农村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高手 ”则留守农村,成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与经济发展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驱动型是促进人口迁移流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也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和平镇2017年农民工劳务经济收入比2015年增长了17.6%,其中2017年涨幅最大的是月收入2001-3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且月收入在1001-2000元和3000元以上的均有所上涨,。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源外流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这一研究结论与李实(1999)关于劳动力流动收入效应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然而,根据2014年-2017年和平镇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情况可知,和平镇目前的城乡之间收入比率已经近乎接近2,说明了和平镇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且在在短时间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非常艰巨,农村经济增收前景不乐观。因此,为了合理调控和平镇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⑴ 制定公平公正的农民工就业政策,创造城乡劳动力公平就业、竞争的政策环境;创建适合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社会保险体系和成立维护劳动力合法权益机构,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改善农名工就业环境。⑵ 优化和完善机制,建立健全、能够及时更新的城乡劳动力和市场劳务需求信息库,为农村劳动力和各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各政府部门要依据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城乡统一的农民工就业、失业等信息登记制度,并对部分转移性就业的劳动力实行帮扶;⑶ 加大农村劳动力教育投资力度,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加强农业科技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水平。

3.2 研究结论

纵观全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平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人力资源外流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虽然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但是也导致外流的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外出打工之间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对农村发展的弊端在于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短时间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严峻挑战;劳动力流失,大量土地荒废;人才匮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为了促进和平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劳动力外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外出打工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前和平镇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慧.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效应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1): 54-56.

[2]李旻, 赵连阁. 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 5: 88-95.

[3]张永麗.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 2009, 2: 4-16.

[4]张永丽, 魏雷.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5(4): 52-64.

[5]Rozelle S, Taylor JE, De Brauw A.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2): 287-291.

[6]Taylor J E, De Brauw A, Rozelle S. Migration and Incomes in Source Communities: A 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 Perspective from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3, 52:75-102.

[7]王子成. 外出务工、汇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 4: 4-14.

[8]钱文荣, 郑黎义. 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基于江西省4个县农户调研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1, 1: 48-56.

[9]蒲艳萍.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西部 289 个自然村的调查[J]. 财经科学, 2010,12: 74-82.

[10]时红艳. 外出务工对农户收入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安康市3县1106 个农户的调查与分析[J]. 学术论坛, 2011, 34(4): 158-163.

[11]胡雪枝, 钟甫宁.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 7: 29-39.

[12]李旻, 赵连阁.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0: 12-18.

[13]李梦超, 刘嗣明.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李实.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2: 17-33.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村民关联度与农地利用的关系研究—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71263003)

作者简介:金春花(1989-),女,甘肃榆中县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与农村发展。E-mail: 347076737@qq.com

通讯作者:陈英(E-mail:)男,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地资源管理,E-mail: 445475911@qq.com

猜你喜欢
外流农村经济对策建议
不外流
对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的思考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