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上均发表过论文,这些都属于年仅29岁就成为北大博导的刘颖。
“中学时我就对生物有兴趣,考大学时铁了心要读生物专业。”刘颖回忆说,2002年,她报考南京大学,只填了生物这一个专业方向,而且“不服从调剂”。当时她的高考成绩已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为了学生物,她放弃了这两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顶尖大学,上了南大生物系。
大学毕业后,她考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留学第一年不能一次性听懂英文授课,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花两三个小时来回听录音,直到听懂为止;刚进实验室时,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周末实验室没有其他人,她就向隔壁实验室的师兄求助。
刘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活上我比较有情趣,但在工作上,我确实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女人,我比较独立、好强。我应该感谢我的妈妈。她是个普通工人,没有接触过西方的教育理念,但她很尊重我的意愿。在每一件事情上,她都试图让我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由她来告诉我,该怎么去做。所以在我的人生规划上,我每一步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基本上没有问过他们的意见。”
刘颖的父母对她的影响很大,也许家长并不能在学习上有什么具体帮助,但是孩子最宝贵的性格养成,家长功不可没!
“那时候挺调皮的,爬车棚的小房,做各种危险的事,大概到晚上8、9点才回家。”回忆起小时候,刘颖还原出一个爱玩爱冒险的女孩形象。
“跟妈妈像朋友那样,”刘颖回忆称,“她不会时时刻刻盯着我做作业,对我管得不严。”由于父亲常年在上海出差,刘颖跟母亲相处的时间最多。母女俩无话不谈,甚至拿著枕头互相打闹。
尽管如此,“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她会要求我。”有段时间,周边的小朋友会讲脏话。刘颖当时对脏话并没有什么认知,觉得好玩就学了几句。结果回家一说,就受到了母亲非常严厉的批评。
母亲“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留给刘颖较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也塑造了她“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意识。 (摘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