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强 苏海明
摘要: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特征疾病的总称,包括蹄部皮炎、蹄间组织坏死、蹄关节炎、结缔组织炎、骨炎;蹄叶炎指蹄真皮弥漫性、非化脓性的渗出性炎症,临床上以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跛行为特征;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及肌间疏松结缔组织内发生的急性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特征是在这些部位形成浆液性、化脓性或腐败性渗出物,并可能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现就以上三种猪病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猪;腐蹄病;蹄叶炎;蜂窝织炎;病因;症状;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7-0068-01
1 腐蹄病
病因。多因圈舍泥泞、污秽,尖锐异物损伤,蹄形不整致畸变等引起,或钙、磷代谢紊乱,口蹄疫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以及消毒药使用不慎都可引发该病。
症状。患猪两后蹄趾间皮肤及蹄底破损处流黄色水样液,蹄匣松动,触诊疼痛反应明显;前蹄底及蹄趾间皮肤明显肿胀,两趾外展,穿刺可见黄色脓汁渗出。患猪表现为跛行,严重者甚至跪地行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发生败血症而死亡。
治疗。治宜清利湿热,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蹄病,进行针对性处理。
用10%硫酸铜溶液对患蹄进行蹄浴,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部,同时涂擦消炎膏及促进创伤愈合和促进肉芽生长的药物,同时应用全身性抗生素或磺胺类药。
对患蹄每蹄封闭注射青霉素40万IU和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 mL:40 mg)2 mL,然后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每日2次,同时内服复方新诺明、维生素B2。
将豆油50~100 mL煎沸,立即灌入蹄叉患部,然后用棉花填塞或用黄蜡封闭,包扎固定,间隔2日后重复1次。
滑石、煅石膏、枯白矾各等量,研为细末,填入已清洗消毒的患部,封闭包扎。
松香1份,黄蜡2份,二者加热溶化,滴入患部,包扎。
熟猪油100 g熬至冒烟,立即倒人患部,用药棉填塞,包扎,间隔4~5日再重复治疗一次,一般4~5次可治愈。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和异物,保持圈舍和运动场所干燥、洁净;可在圈舍门口放置干燥的防腐剂或药液,如2%~4%硫酸铜溶液或硫磺石灰(1:15)藥液;饲料中添加硫酸锌、尿素或二氢碘化乙二胺,可达到预防目的。
2 蹄叶炎
病因。猪蹄形不整,未及时修整,使其长期不合理的负重而引发该病。日粮不平衡,精料添加过多,或饲料配制低劣,致使消化机能紊乱,四肢末梢血液循环障碍,也可发生该病。此外,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乳房炎等均可诱发该病。
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站立和行走困难。两前蹄发病时,两前肢交叉负重;两后蹄发病时,头低下,前肢后踏,两后肢稍向前伸,不愿走动,步态强拘,腹壁紧缩;四蹄发病而勉强站立时,四肢集于腹下,趾尖着地,步样紧张,肌肉阵颤,并频频交替负重,呈低头拱背状,疼痛明显。
治疗。治宜去除病因,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芒硝70 g、芦荟2g、干姜6g、小苏打30 g,共研为末,开水冲调,1次灌服。
血余炭(人发烧灰)10 g、松香32 g,二者共研为末后,与溶化后的黄蜡47 g调成膏,将膏涂于蹄心、蹄壁,再用烙铁轻烙,数日重复处理1次。
用醋将血余炭调为膏,敷于蹄底,全部填满,如血余炭少,可加醋糟填平,再用平板烙铁在药上烧烙,药温保持在45℃左右,每次o.5h,烙后包扎,每日早晚各1次。
雄黄5份、葱白4份、鸡蛋清4份、蜂蜜2份、醋l份,共捣成膏,敷于患蹄壳及底部,并包扎,每日3~4次,连用数日,用于蹄叶炎初期疼痛发热的治疗。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按母猪营养需要,严格控制精料喂量;加强对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乳房炎等疾病的治疗,减少继发性蹄叶炎;定期修蹄,减少和缓解蹄变形,使蹄负重合理,防止病程加重。
3 蜂窝织炎
病因。主要由皮肤或黏膜上的创口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引起炎症反应。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性或腐败性细菌。有时由于注射某些刺激性的药物,如静脉注射氯化钙而漏至皮下或注射伊维菌素至皮下等引起。
症状。局部肿胀、增温、疼痛明显,不久会出现组织坏死和多点化脓,发病迅速,蔓延而广泛,组织坏死明显。常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败血症征兆。
防治。防止外伤,注意正确用药。在病灶局部,应对伤口进行剪毛清洗,对组织肿胀、渗出物多的可切开发病组织,排出炎性渗出物,减少组织内压,防止扩散。范围较大,排脓不畅时,可多处切开利于排液,并对切口内使用含抗生素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用0.5%普鲁卡因十抗生素。对于渗出或肿胀不太严重的,可以在病灶周围实行0. 5%普鲁卡因十抗生素的封闭,以限制病灶的蔓延,每隔1天1次,连用3次;也可用鱼石脂10 g,95%酒精100 mL,将鱼石脂加入酒精,充分混合摇匀,直接涂敷或用纱布湿敷患处。适用于蜂窝织炎早期,可控制炎症发展,促进炎症产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