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 沈晨芸
“我是一本书,书写着近百年的风雨沧桑;
我是一本书,孕育着近百年的桃李芬芳……”
2017年2月,宁波市实验小学成为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首批实验学校,提出构建“我是一本书”新样态校园文化。学校全方位着力打造以“我是一本书”为主题的书香校园,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其中包括由学生担任“馆长”并设计“馆徽”的开放式图书馆、泛着“阳光之香”的阅读长廊、鄮溪讲坛、鄮溪图书荟、校园飞花令、穿越历史的古典文化之旅、以书会友的爱心义卖等阅读空间和阅读活动。
然而,在一次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上我们却发现了以下问题:阅读书籍种类单一,阅读内容碎片化;一本书看完就搁置一边,印象也不深刻;读完了没有机会跟其他同学分享交流;父母陪伴阅读不多,家里缺少读书氛围……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方式,让“校园”这本大书因学生而更丰厚精彩?学校经过思考与商定,最终决定开启“共读”活动。所谓“共读”即包含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三个维度。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中来,通过各自不断地阅读、阐释、碰撞、分享,多維并举,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命成长方式。
围绕“链接教材”“关注学段”主旨选择共读书目
学校组织专门力量对课文及相关联的名家名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此为基础再根据学生兴趣将书目进行精选,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我们也把视角放到更多的优秀课外书籍,从学生年龄特征入手,分年段进行推荐。
第一年段:绘本为主。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年段 :短篇叙事性小说为主。生动的故事情节,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第三年段:扩展阅读面,所以阅读体裁呈现多样性。
这样,多视角选择相结合,在数量上也可确保每个孩子每学期至少阅读2—4本优秀书籍。
秉承“异中求同”“阶段递进”理念构建共读模式
尽管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但是构建基础的共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根据阶段构建出一系列的共读程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书籍内容进行调整、创新。如此,既让学生明确共读任务,又能按图索骥,将阅读方法迁移到自己课外的阅读之中。共读基本模式见图1。
尊重个性、搭建平台设计共读策略
共读模式建立之后重要的是探索出具体实施策略,以下介绍常用的五种共读策略。
打卡机制。自由阅读环节,我们会用阅读打卡确保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间。打卡形式有微信打卡、打卡接龙、亲子打卡等。
朗读晾晒。利用现成的APP,建立班级电台,例如“听小水滴讲故事”,让学生认领朗读章节,进行朗读录制。由全班集体录制完成的整本书的朗读成为了一份作品,可以推送到公众面前。给了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让他们体会到了阅读分享的快乐。
小组合作。读完一本书后,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画一张有创意的人物全家福,用思维导图理一理故事大意,演一演故事情节,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创意表达。共读一本书后,进行师生集体创造集结成另外一本“新”书”。如有的班级共读诗集《今天我想慢吞吞》后,全班学生每人创作了一首儿童诗,编写了《诗和孩子》一本小诗集;有的班级共读童话《猫哈拉商店》以后编写了《新猫哈拉商店》等。
亲子阅读。爸爸妈妈读完这本书又有什么感受呢?开个家庭读书会,和爸爸妈妈聊一聊书中的故事,亲子阅读,将为孩子日后的独立阅读奠定温暖的情感基础。
当然,共读的策略还可以有很多种,作为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契机,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有利的平台。也许也有老师会质疑,我们的“共读”是否会与“自由阅读”相矛盾?当然不会,“共读”并不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相反,通过这种阅读模式,我们也感受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共读,共写作。仅上一学期统计,浙江省少年文艺微信号已推送我校学生习作100多篇, 另有60多篇学生习作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在宁波市书香征文比赛中,多篇征文获奖,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401班的共读活动还获得全国百班千人共读活动一等奖。
共读,共生活。“共读”效应也延伸到了其他学校。图书漂流活动让我校和洪塘实验学校、洞桥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的孩子们共读一本书,该活动得到了海曙教育、宁波广播电台的专题报道。
共读,共进步。共读让教师、学生、家长共进步,老师们写共读日记,撰写的共读案例获得宁波市一等奖;家长们反馈:“自从共读活动后,小朋友走出校园的状态都不一样了……”共读,读懂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启开一扇人生的门。
教育学家朱永新说:“生活在不同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校园是一本大书,我们在这里书写着快乐与成长,而共读,让我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让书香滋养了生命的魅力!
(作者系宁波市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