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苏
摘 要:高中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掌握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理解和掌握少教多学方式的内涵,对学生放手,让他们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和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推动高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构建。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学效果
1引言
对于高中生来说,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够让学生由此收获更多。
2新课程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的文件的出台给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面对着新的要求、新的教材,有些教师还无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能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致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效果低下。
3造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3.1教学活动的设计流于形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起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学活动还是存在着盲目跟风和流于形式的现象。教师为了体现合作而盲目地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被动地呈现出热闹异常的课堂气氛,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学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发,合作与探究成为了过场。
3.2三维目标的确立缺乏统一
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提高学生语文技能、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教师还是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只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讲解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片面的教学不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3.3教学效率不升反降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有些教师的改革却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升反降。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还是让学生在自己圈定的框里兜兜转转,学生的思维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只是围绕着教师设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4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4.1整合教学资源,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整合对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重视,也让学生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学会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点的掌握,与此同时也注重语文知识的原创性以及创造性,在学习的同时发挥自身的见解,再加上教师的整合,最终求同存异,得到最佳的效果,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课堂的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及教育资源的总结,驾驭课堂,重新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模式,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
4.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掌握的语文知识能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实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
4.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够的,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利用悬念和趣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时间参与语文活动,如作文大赛,朗读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积极阅读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5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在不断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中完善教学方式,取得更多的可行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内容的豐富度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香.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8):186.
[2]张春元.“少教多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贯彻与实践[J].学周刊,2017(13):91-92
[3]石云芝.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