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倩 罗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丰富了教育手段,加强了家校互动,循序渐进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信息技术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形式
传统的德育形式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传输方式,跨越地域时空的传播魅力让学生获得德育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为了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效果,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班队会课形式,利用互联网,搜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例如:让学生每学期开学观看央视直播的《开学第一课》;班队会定期开展感恩、诚信等主题的《道德大讲堂》《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等活动,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避免了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使主题班队会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为了吸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还可以结合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进行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结合“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结合“法制安全教育日”等开展网上知识竞赛活动.
信息技术有利于身边的德育资源开发。教师平时利用手机拍摄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平台播放。让学生看到身边的文明行为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可将美德少年、阳光学生……的事迹做成宣传片,利用班队会课进行展示,树立身边的榜样。
信息技术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我们学校留守儿童相对较多,为了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可以用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交流,保留学生隐私,孩子们可以大胆吐露内心的感受,教师能够单独交流,进行个性化教育,运用架起了学生与教师、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网络资源增强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各学科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手段过于单一,以课本为主、以理论说教为主,造成学生厌上思品课,教学效果也就强差人意。而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补充教材、更新知识、扩大学生视野。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課堂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实效,教学效果必然显着提高。其它学科也可利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那么德育的渗透自然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网络平台增强家校育人合力
网络平台的共享性与开放性既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也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域。各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因网络的出现而更得心应手。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方便教师及时和家长沟通,实现了学校和家长的双边互动。对班级群的使用,我们仅仅把它当做发送学校通知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工具,还要利用它缩短学校和家长的时空距离,加强心灵的沟通。可以发送学生个评及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家庭教育知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也可将学校的重要通知、表彰决定或温馨提示通过这一平台发送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并及时掌握家长的信息反馈,互相沟通学生的思想动向。
在德育过程中,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丰富了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接受品德教育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情感、人格完善上得到协调的发展,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