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的读者刘先生向《兵器》提问:二战时代的俯冲轰炸机外形很是威风,但为何现代各国空军均不再装备新型的俯冲轰炸机了?
俯冲轰炸战术诞生于一战后期,其中美国是该战术与配套装备的先行者。1919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针对多美尼加、海地的殖民战争中首先应用了俯冲轰炸战术。
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纷纷开始研发专用俯冲轰炸机。其中美国寇蒂斯公司研发的寇蒂斯73型在1935年首飞,成为了美国海军的第一型专用俯冲轰炸机。这就是后来的SBC“地狱俯冲者”。而德国的亨克尔公司则在1931年推出了He50,其出口型He66后来卖到了日本和中国。日本的爱知公司又以He66为原型仿制出了94式舰爆,这就是日本海军的第一种专用俯冲轰炸机。
在制导武器与高效率自动防空武器尚未出现的时代,俯冲轰炸战术对航空兵部队无疑有着相当的吸引力。比起水平轰炸,俯冲轰炸因飞行员在接近目标时可以不断校正瞄准而提高了瞄准精度。而炸弹借用了载机俯冲时的势能和投弹高度较低,所以运动速度快,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的机會较少。这些因素使得俯冲轰炸的散布小,精度相对高。另外俯冲轰炸给地面防空火力的反应时间短,提前量计算准确度低,所以在面对射速较低的防空炮时生存率相对高些。
当然,在俯冲时,因为飞机速度加快,机身零件承受的应力也会加大。这使得俯冲轰炸机需要造得更结实,才能防止俯冲速度过快导致的飞机失控。为了规避前述的风险并且给飞行员更久的瞄准时间,俯冲轰炸机往往需要安装更多减速板。但减速板结构带来的重量与其结构特性,反过来又拖累了飞机在平飞时的飞行性能。
另外,在低空投弹的俯冲轰炸机需要飞过中小口径防空炮的火力范围,这使得俯冲轰炸机无法像重型轰炸机那样利用飞行高度优势规避小口径高炮的打击,所以驾驶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免不了与高炮“面对面”。
二战中虽然个别型号的俯冲轰炸机曾在战场上留下很多经典战例,但他们的战损比也是非常惊人的。开战后,德国空军迅速意识到飞得又慢、航程又近的“斯图卡”肯定跟不上时代,于是剩余的“斯图卡”在苏德战场逐渐“转行”成为了反坦克攻击机。这种战法其实也预示了轻型攻击机这一机种在冷战的发展方向。
随着“闪电战”与中途岛战役的结束,制导武器与雷达指挥防空炮开始登台。诸如德国的Ju88,美国的SB2C“地狱俯冲者”与日本的D4Y“彗星”等型号的最后一代俯冲轰炸机也迅速变得落伍。而到二战结束后,无论杀伤效率还是生存性能,俯冲轰炸机都不如飞得更快、打得更准的喷气式反舰导弹载机。虽然俯冲轰炸的战术如今还被各种对地攻击机所使用,但专用的俯冲轰炸机却在此后迅速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