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冬阳 四川大学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人口总数、缓解人口压力等方面取到了显著成效,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关系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明。目前,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关怀不足以及社保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使得失独家庭脱离不了生活拮据和精神痛苦等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的逐渐缺失,失独家庭演变为失独老人,其生活如何保障让社会牵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失独群体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据推算,我国现有的农村失独家庭应该在120万以上,他们没有退休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最后将面临老无所依的基本生存问题。关注失独老人生活保障是社会发展中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1)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讲话的核心和主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在讲话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使中国梦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容易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失独家庭的问题,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不相称的一种社会现象,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重大影响。
(2)失独老人和养老保障
侯秀丽认为,失独现象是指由于疾病、意外事故、灾害或自杀等原因使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的子女,并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的社会现象,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失独问题,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亦称为失独父母或失独者,他们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失独群体。社会失独群体因其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社会救助、社会支持方面,贾锋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市农村失独家庭物质性给付项目的统计和全国十个试点省市的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情况的分析等,认为我国农村失独老人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给付标准比较低、给付覆盖面较窄、给付政策不公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总体而言,学界对失独老人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是视角主要集中在“失独老人”的方面,将失独老人作为一个同性质群体,对于特定条件下的失独老人,如“农村失独老人”的研究文献较少,从农村失独老人的心理困境和社会帮扶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文章从结构主义建构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农村失独者心理困境产生的结构性原因和主体建构。
作者从新闻报道、视频资料、文献等多方面收集农村失独老人的相关文本信息,共计6500字,并将其整理、归纳“农村失独老人的自述”方面,“农村失独老人自述”共有37条,汇集了农村失独老人的采访。表1代表了“农村失独老人的真实所想”提取的高频词
表1 农村失独老人自述高频词
可见,“孩子”、“儿子”、“怎么办”、“痛苦”和“老人”占据了失独老人自诉文本高频词的前五位,且“恐惧”、“养老院”等词汇出现的频次也相对较高。表明对生活的迷茫和担忧以及失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是农村失独老人生活状态的反映。
因此,在对文本分析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农村失独老人的关注与农村失独老人自身的认知存在不一致。从提炼的关键词中看出,社会各界现有评论国家和社会要对失独老人进行帮扶,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说明在失独老人问题上社会各界已经有共识,在研究方面已经开始深入。但社会评论往往将失独老人归纳为均一的“群体”,没有考虑到失独老人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以及对个案的分析。在农村失独老人问题提炼的关键词中,大多是充斥着对生活的彷徨无助感,需要及时、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和救济,“养老院”“医疗保障”等与农村失独老人养老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部分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有待解决的民生话题。农村失独老人群体的养老保障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农村失独老人对生活有迷茫和无助感,而社会却对“养老院”“医疗服务”等方面较为忽视,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的养老条件尚未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要向修建农村养老院、福利院、乡村医院等设施方面倾斜。
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新闻网络媒体对农村地区失独老人进行宣传报道,提升社会大众对于农村失独老人的关注程度,呼吁全社会为农村失独老人献出关爱和帮助,从爱心捐款、专业志愿者服务、加强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入手,营造出社会关爱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