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振《鹦鹉曲》浅析

2018-10-20 17:37管亮
炎黄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艺术

摘 要:元人在进行散曲创作时,常常会就某一主题进行创作,有时会连作数首甚至数十首散曲,形成一系列曲调相同,主题相近的作品。而其中冯子振的四十二首《鹦鹉曲》就是这一类散曲的出类拔萃的作品。本文将从作者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等方面对这四十二首《鹦鹉曲》进行鉴赏与探究,深入作品内涵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冯子振;鹦鹉曲;思想;艺术

1 作者生平

冯子振,元代著名散曲家,湖南攸县人。根据清代文人在《元诗选》中所撰写的冯子振小传,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振,字海粟,攸州人,博洽经史。尝著《居庸赋》,首尾几五千言,宏衍巨丽,自号怪怪道人,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1] 顾嗣立没有明确冯子振具体的生卒年,但是根据张月中等所编纂的《全元曲》以及王毅先生所著的《海粟集辑存》中都普遍认为冯子振的生年为1253年,而其卒年为1348年,享年七十六岁。

根据史料中记载,冯子振博学强记,才思敏捷。据《元史·儒学传》中写到:“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2]冯子振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其在多方面就极具写作天赋。他的诗歌受到推崇,《元诗选》称其诗作“语必惊人”;同时他所写的赋也广为传颂,明吴讷赞曰:“今观海粟赋,何宏衍巨丽之若是也”;而其散文也同样豪迈恣肆有雄奇气象。冯子振一生著述颇丰,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篇流传于世,今存小令44首,其中以42首《鹦鹉曲》最为著名,在后世广为传诵。

冯子振一生起伏不定生活坎坷,元大德二年(1298)才进士及第,但是他已年近半百,被时人评,称其“大器晚成”。至元29年(1292)5月,为文字狱所波及,险些丧命。据《元史纪事本末》卷七载:“二十九年五月,中书省臣言:妄人冯子振为诗誉桑哥,及桑哥败,即告词臣撰碑引谕失当,国史院编修陈孚发其奸状。帝曰:词臣何罪?必以桑哥为罪,则在廷诸臣谁不誉之?朕亦尝誉之矣。”[3]冯子振“乞免所坐”,被遣还家。直至三年之后,元世祖去世,太孙铁木耳(即元成宗)在上都继位,冯子振才得以返回大都。大德六年(1302)冬,冯子振在京城居住,听到歌女演唱白无咎的《鹦鹉曲》,此曲由于韵险,无人和其韵进行新辞的创作。冯子振因为朋友索求此曲的应和之作,一时兴发,按原韵和作四十二首,因此出名。

2 思想内容

2.1 反映民生疾苦

冯子振42首《鹦鹉曲》中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年年牛背扶翠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么〕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4]这首曲子描绘了农夫期盼降雨的急切心情,前四句写久旱不雨,描绘出农夫焦躁不已却又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后四句则是农夫对雨的急切期盼,以一个“恨”字为词眼与中心,从反面体现了农夫对期盼甘霖降临的却旧盼无雨的急切心情。全篇通过“懊恼杀”、“渴煞”、“恨”、“望”、“看”等一系列动词将农夫渴雨的心理状态展现的极为到位,使得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农夫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

又如﹝正宫·鹦鹉曲〕(渔夫)一曲写到:“沙鸥滩鹭缡衣住,镇日坐钓叟纶父。趁斜阳晒网收竿,又是南风斜雨。〔么〕绿杨堤忘系孤椿,白浪打将船去。想明朝日落潮平,在掩映芦花浅处。”前四句描写了渔夫打渔的生活状态与日常所见所闻所做,后四句则借渔夫之口传达了随遇而安的人生追求,展现了作者对渔夫这种离尘出世的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2.2 描写自然景物

冯子振42首《鹦鹉曲》中亦有以自然景物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如﹝正宫·鹦鹉曲〕(燕南八景):“芦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么〕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本曲描写了芦沟晓月、居庸叠翠、道陵夕照等燕南景致,以闲适清新的笔调描摹出一幅清秀淡美的出尘景色。

又如﹝正宫·鹦鹉曲〕(忆西湖):“吴侬生长西湖住,舣画舫听棹歌父。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么〕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本曲描写了西湖苏堤、曲院风荷、斷桥等著名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对林逋归隐生活的向往。

2.3 思乡离别

寄贺送别、思乡思人是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热门主题,而冯子振《鹦鹉曲》的也不例外,其中多次表达了其真挚的思念之情与离别之意。如﹝正宫·鹦鹉曲〕(别意)中写到:“花骢嘶断留侬住,满酌酒劝据鞍父。柳青青万里初程,点染阳关朝雨。〔么〕怨春风雁不回头,一个个背人飞去。望河桥敛衽频啼,早蓦到长亭短处。”前四句描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后四句一个“怨”字和一个“望”字,将离别时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正宫·鹦鹉曲〕(城南秋思):“新凉时节城南住,灯火诵鲁国尼父。到秋来宋玉生悲,不赋高唐云雨。〔么)声声只在芭蕉,断送别离人去。甚河桥柳树全疏,恨正在长亭短处。”此曲运用倒叙手法,作者前四句先写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后四句复叙离别时难分难舍之场面,情调悲凉而愁怨。

2.4 咏史怀古

咏史怀古是冯子振《鹦鹉曲》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代表作品有《夷门怀古》、《都门感旧》、《赤壁怀古》、《磻溪故事》等篇。其中﹝正宫·鹦鹉曲〕(磻溪故事):“非熊无梦淹留住,吕望八十钓鱼父。白头翁晚遇文王,闲煞磻溪蓑雨。〔么)运来时表海封齐,放下一钩丝去。至今人想像筌箸,靠藓石苔矶稳处。”本曲借姜太公晚年遇文王而飞黄腾达的故事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再如﹝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么)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前四句描写孔明联吴抗曹于赤壁大败曹军,却忘记了原本躬耕于南阳的闲适生活;后四句则感慨往事如烟,与其建功立业还不如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叹世隐逸的思想。

2.5 描写仕途险恶

冯子振一生也是屡遭波折,这也导致了他的散曲当中有不少展现官场黑暗政治险恶的作品。如﹝正宫·鹦鹉曲〕(市朝归兴)写到:“山林朝市都曾住,忠孝两字报君父。利名场反覆如云,又要商量阴雨。〔么〕便天公有眼难开,袖手不如家去。更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作者“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经历兼而有之,忠君之心亦是溢于言表,但由于官场“反覆如云”、变化无常,因此还不如“袖手归家”。最后一句表明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像学女人“强学时妆”一样是作者“平生最懒”做的。表达了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

如﹝正宫·鹦鹉曲〕(故园归计):“重来京国多时住,恰做了白发伧父。十年枕上家山,负我湘烟潇雨。〔么〕断回肠一首阳关,早晚马头南去。对吴山结个茅庵,画不尽西湖巧处。”表现了作者感慨仕途给自己身心带来的疲惫,感伤自己多时居留京国,碌碌官场,不能返归故乡,只能在梦里回到潇湘。作者用“断回肠”三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而末句的“茅庵”、“西湖”则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6 道家思想

冯子振散曲当中还有一些反映道家思想的作品。如﹝正宫·鹦鹉曲〕(南城赠丹砂道伴):“长松苍鹤相依住,骨老健称褐衣父。坐烧丹忘记春秋,自在溪风山雨。〔么〕有人来不问亲疏,淡饭一杯茶去。要茅檐卧看闲云,梅影转幽窗雅处。”此曲描写了烧丹道友清闲淡雅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不拘亲疏等级、没有尘世纷扰、超脱世俗的生活的向往。

又如﹝正宫·鹦鹉曲〕(拔宅冲升图):“淮南仙客蓬莱住,发漆黑变寻髯父。八公山九转丹成,洗尽腥风咸雨。〔么〕想云霄犬吠鸡鸣,拔宅向青霄去。劝长安热客回头,镜影到流年老处。”此曲描写了西汉淮南王刘安慕道修仙,随八公白日飞升的道教传说,希望能“劝长安热客回头”,表达了作者淡薄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及对“归园田居”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3 艺术特色

3.1 “豪辣灏烂”的艺术风格

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当写到:“北来徐子芳滑雅,杨西庵平熟,已有知者。近代疏斋妩媚,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冯海粟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心事天与,疏翁不可同舌共谈。”[5]认为冯子振作品的艺术风格是“豪辣灏烂”。邓子晋也对这个观点持支持的意见,他在《太平乐府序》当中提到:“昔酸斋贯公与淡斋游,曰:‘我酸则子淡。遂以号之。常相評今日词手,以冯海粟为豪辣灏烂,乃其所畏也。是编采海粟所和白仁甫《黑漆弩》为之始,盖嘉其字按四声,字字不苟,辞壮而丽,不淫不伤。”[6]两人对冯氏散曲风格的评价皆为“豪辣灏烂”,甚至将冯子振视为“豪辣”的代表人物,地位犹在卢挚、贯云石等人之上。

元末曲评家、散曲家杨维桢在《东维子集》中说:“士大夫以今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庾吉甫、杨淡斋、卢疏斋,豪爽则有如冯海粟、滕玉霄,蕴藉则有如贯酸斋、马昂夫。其体裁各异,而宫商相宜,皆可被于弦竹者也。”[7] 杨维桢将冯子振看成“豪爽”派的代表。明代初期镏绩也认为子振是“豪隽”者,他云:“集贤冯海粟……一挥千语言……海粟千日豪隽亦也概见矣。”[8]

近代也有不少学者持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如陆侃如、冯沉君在《中国诗史》提及冯子振,认为他“豪放而萧爽”;而郑振铎评子振散曲云:“劲逸而萧爽”;梁乙真在《元明散曲小史》中评说:“其作风豪放而萧爽” [9];九十年代初,李昌集先生在其著的《中国古代散曲史》中也特别推崇贯云石对冯曲“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心事天与”[10]的评价。

综上所述,冯子振《鹦鹉曲》的艺术风格是“豪辣灏烂”大体上是可以这么说的。

3.2 清新、诙谐的语言

冯子振散曲的语言既不一味地追求典雅,也不刻意地追求通俗,只是直率地将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通读冯子振的42首《鹦鹉曲》,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那清新、诙谐的语言特色。

如“笑长安利锁名缰,定没个身心稳处。”(《渔翁放浪》)“便天公有眼难开,袖手不如归去。”(《市朝归兴》)此曲直接将内心的心理活动与所思所想直白的抒发出来,丝毫没有进行遮掩,同时也无浮于表面的雕琢与修饰。又如“更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市朝归兴》)冯子振不仅在官场上不愿“更蛾眉强学时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散曲的创作上,他对散曲的浅显粗鄙的流行形式,追俗求俚的时髦品味,同样不愿与之沆瀣一气。因此,他的散曲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

冯子振散曲的语言还有幽默诙谐的特点。由于他写作散曲经常直抒胸臆,因此《鹦鹉曲》当中有不少口语化的语言,这些语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如“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赤壁怀古》)、“旧婵娟落在谁家?个里是高人省处”(《感事》)、“酒醒时月上三竿,是不是鸡声管处”(《赠园父》)等,明白如话,诙谐幽默。

从冯子振散曲的主题内容与艺术特色来看,《鹦鹉曲》的核心主题就是“隐逸”。作者虽很少直接吐露隐逸的念头,但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他对世俗的不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描写民生疾苦、自然景物,还是咏史怀古、道家主题,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42首《鹦鹉曲》正是冯子振与世俗割裂追寻隐逸生活的郑重宣言。

参考文献

[1] [清]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刘人杰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五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 付璇琮总.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 张月中.全元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 杨朝英.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王毅.海粟集辑存[M].湖南:岳麓书社,1990.

[7] 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第三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4.

[8] 王毅.论冯子振的散曲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2010.

[9] 陆侃如,冯沉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0]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 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2] 孙楷第.元散曲考略摘抄稿[J].文学遗产.1983.

[13] 徐清泉.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0.

作者简介:

管亮(1990-),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广西师范学院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思想艺术
纸的艺术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