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8-10-20 05:48钟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钟靓

摘 要:新昌石刻文物及拓片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反映本地历史文化的各种社会记忆的载体,是研究其背后文化内涵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新昌博物馆加强了本地石刻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石刻文物;拓片文化;保护;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时代环境下,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时代风貌,我们责无旁贷。因此,进一步感受、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蕴含的创新与动力,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古代石刻和拓片的文献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其中包括古代石刻,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清代则是其发展的辉煌期。古代石刻文物的种类多样,有碑刻、摩崖、墓志、石帖、造像等。石刻作为历史记录的载体之一,具有记事、纪功、颂德、惩戒、纪念等多种功能,蕴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石刻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文学、科技、建筑等。古代石刻形式各异、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蕴藏着多种学科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石刻的拓片则是将宣纸蒙在石刻文物、青铜器皿的表面用墨拓印,清楚地、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真实地将其图文复制出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无论是从大小还是内容上来说,拓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物。拓片的种类众多,有甲骨文拓片、墓砖拓片、碑志拓片、青铜器拓片、汉画像拓片、古币拓片等。在新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碑志拓片数量众多。这些拓片不仅是保存文献、考证史传、增补遗闻的重要资料,还是研究书法史的珍贵实物标本。

2 研究新昌文物拓片的特殊意义

新昌古称剡东,山水风光秀丽,人文积淀深厚,素有“东南眉目”之称。唐代以前属剡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建县,至今已逾千载。新昌地处浙东腹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山越先民在此开辟荒野,繁衍生息。魏晋南北朝时,众多高僧名士在此寄情山水,遁世隐居,著名的“江南第一大佛”就开创于该时期。这里亦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之一,曾引发李白、杜甫为首的诸多诗人乘兴而来,踏歌而行,形成著名的唐诗之路。宋代以后,新昌儒学昌盛,耕读传家,名公巨卿,接踵而出。诚如旧志所言,新昌“山川秀丽而土物清奇,风俗淳庞而人才杰特”。新昌数千年的文明史如五彩云霓,瑰伟壮丽,气象万千,为世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样独具特色的剡东文化中,自古至今,新昌境内保留了众多石刻文物。例如,《明赠礼部右侍郎俞公神道碑》记载了俞用贞因孙子俞钦担任官职而受诰封的经过,以及其品德、才能、政绩与家史。此碑由明天顺吏部尚书王翱、成化年间吏部尚书商辂撰文,礼部尚书邹干书写,兵部尚书王越篆额。民国《新昌县志》十二卷中亦有此碑的记载。该碑原件为汉白玉石质,高25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现陈列于大佛寺城隍庙碑廊。因新昌博物馆基本陈列需要,该碑复制件在《梦游天姥——新昌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展出。与之有关的还有《俞用贞神道碑来历碑记》《俞用贞神道碑碑阴》等相关碑志,与《明赠礼部右侍郎俞公神道碑》相互印证,提高了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如,六朝以前新昌境内居民的姓氏,虽未见记载,但从已出土的墓砖铭文上及南下定居境内的各族宗谱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从地下出土的铭文墓砖中可窥知东晋大兴三年(320)八月十八日的“董公雅伯七世郎”、太原十八年(393)初六日“梁孜”、太原十年(385)八月十五日作的“支慧伦为伴母刻此”、南朝宋元嘉廿七年(450)九月十日的“黄明造”、梁大同元年(535)作“陈坚明堂”、大同五年(539)作的“俞浦阳明堂”等。这些资料反映六朝时期新昌境内,至少有丁、董、梁、支、黄、陈、俞等姓氏居民存在。这些以石刻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可以和地方纸质文献相互印证,可弥补书籍资料的不足,对于研究新昌的古代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将这些石刻文物尽早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才能更好地研究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开启新昌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3 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古代石刻碑记得以流传至今,在信息现代化爆炸的时代尤显珍贵。由于新昌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三至九月为雨季,空气湿润,这使得石刻会受自然因素影响产生一定的损坏,加上空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造成石刻表面风化,图文模糊不清,甚至无法辨认。若碑石刻上的历史信息消失,它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拓片的保存对于研究相应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新昌博物馆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十分重视本地区的历史文物遗存。为集中且妥善保护与利用,我们将其中一部分零散的具有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碑迁移至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经古典园林式设计,形成古色古香的碑廊,发挥集传承历史、发扬文化、宣传文保、艺术欣赏、旅游开发于一体的多样功能。

拓片类文物的主要材质是纸张。受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纸张易老化、损坏,甚至产生霉变、虫蛀等问题。新昌博物馆统一将这些拓片分类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由于县级博物馆条件有限,2016年新昌博物馆将20件重点拓片和急需研究的拓片送至具有文物修复一级资质的单位,结合传统纸本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最大程度地修复拓片原貌,预计2018年完成。

新昌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始终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高档次、高品位的陈列展览。拓片在陈列展览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陈列展览将这珍贵的第一手历史研究资料在相应的展览中展出,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功能,让广大群众了解新昌县的石刻文物和其所记载的历史信息,力所能及地延续这些碑刻文化的生命力,为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做贡献。

4 拓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熟练掌握拓片制作的技巧,是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新昌博物馆为传承金石拓片文化,不定期邀请长期从事拓片工作的专家学者,亲临新昌对博物馆内综合科、文保科、展陈宣教科等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碑记、墓砖铭文和铜镜纹饰的拓片制作培训。专家详细阐述拓片制作的步骤、技术要领、注意事项、拓片工具制作等相关知识,并示范拓片制作的全过程。学员再进行操作练习,在此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拓片过程中的关键点,强化业务技能。

新昌博物馆作为绍兴市级社会科学教育基地,始终秉承传统,自觉践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地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社科普及活动。近期,新昌博物馆对单位工作人员的拓片制作培训令文物工作者受益匪浅,对传承金石拓片文化非常有意义,经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受到县内外文史界、艺术界、收藏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新昌博物馆准备将此类培训活动的受众对象由单位工作人员向社会大众延伸,推出拓片制作宣教活动,让更多的文史爱好者和书法艺术爱好者了解拓片制作并掌握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能,让石刻、砖刻等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结合拓片制作将品质、品牌、品種融入文化产业之中,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且发扬光大。新昌博物馆努力起到科普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为繁荣和发展全市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5 结语

石刻文物和拓片是重要文献的形式之一,不仅为考古、历史、文物、文学、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且可靠的历史资料,也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原始资料。因此,继续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拓片的价值,传承拓片制作的传统技能,关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文物工作者始终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心明.论历史文献中的石刻文献[J].理论学刊,2006(3).

[2]牛振东,朱先忠,孙一钢.金石拓片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2).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