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头山遗址的展示方式

2018-10-20 05:48胡昭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1期

胡昭昭

摘 要:如何更好地向社会展示遗址的文化内涵,吸引公众参与到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中来,从而真正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直是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关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探索工作有很多,但由于各个遗址所处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地理区位的差别,每一处遗址的保护方法与展示方式也不尽相同。文章以城头山遗址的展示现状为探索依据,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展示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城头山遗址;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方式

1 研究目的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如民居、宫殿、官署、寺庙、作坊和范围更大的村寨、城堡、烽燧等各类建筑残迹;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如洞穴、采石场、沟渠、仓窖、矿坑等。通过对各种类型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以揭示许多古代遗迹,进而考察有关的社会状况,因而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位于湖南澧县境内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内发现了6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和距今6000年的夯土城墙。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遗址内还陆续发现了城门、护城河、居住、制陶、墓葬、祭祀等遗迹遗存。城头山遗址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文化时期,其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脉络清晰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遗址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城头山遗址管理处依托遗址建立了以遗址保护为首要目的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努力运用各种宣传展示方式向公众传递遗址的内涵,最大力度地吸引公众,努力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文将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与国家相关指导思想、法律法规文件的基础上,就城头山遗址的展示方式进行探讨。

2 城头山遗址展示的方式方法

2.1 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和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在建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前,城头山遗址只是一个单纯的遗址保护单位。2011年以前,遗址核心区只对考古遗址进行空间覆盖。因当地经济条件和管理人员认识水平的制约,只考虑了遮风挡雨的基本保护功能,而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工作人员保护工作主要是春夏除杂草、秋冬巡查严防野火。馆内陈列设施老化,观众的活动空间不足,展馆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无法形成统一和谐的美感,没有从建筑形式、陈列展示上更多地挖掘探讨与遗址内涵的关系。宣传推介工作由于地处农村而大大受限,同时因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遗址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其相应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起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逐渐扩大的城乡建设规模与以往的遗址保护工作模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的遗址保护模式无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公众对遗址文化内涵的探究需求,所以建立国家遗址公园势在必行。

2.2 在遗址公园内规划建立城头山遗址博物馆

城头山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弥补了湘西北地区遗址类博物馆的空白,也能通过恢弘的建筑、精美的文物陈列引导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城头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与综合型博物馆相比较,城头山遗址博物馆规模相對较小,展示主题明确,展线相对比较短,具有专题性与独特性的特点,进入博物馆的观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研究事实表明,大型综合型博物馆的展线过长,很容易使观众精力分散,产生疲劳,而中、小型博物馆的内容和氛围则会产生更好的参观效果。因此,目前国际博物馆的发展规模呈现中、小型和专题化的趋势。从这一点来看,城头山遗址博物馆符合这一国际趋势。城头山遗址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配合多种展示手段,通过艺术化的陈列语言营造了直观、整体、层次丰富的观展情景。由于城头山遗址经历了四个文化时期,所以展品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相当丰富。展厅内利用声、光、电等高新技术,让展品能够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结合城址俯瞰沙盘、船桨模型、巫师雕塑、制陶场景重现、居住房屋模型、复原的红烧土路、墓葬形式手绘漫画,为观展的民众打造了一个全面、易于读懂的城头山。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与引导,观众能够融入到古城人民的劳作、祭祀、制陶等情景中,能够充分感受到6000年前的人类的生活,这对于公众领略遗址的文化内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3 打造南门生态广场新景观

城头山遗址管理处在不破坏原有遗址保护区的基础上,尊重遗址周边的环境,结合当今人们的生活理念、意识形态、当地的区域特色打造了新的景点。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博物馆呈现给观众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个问题也是我国大多数遗址博物馆目前面临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城头山这一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从2014年开始城头山遗址管理处聘请知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土人设计公司在遗址的南门外打造了南门生态广场。结合“稻作之源”这一品牌要素,生态广场种植了种类丰富的农作物,光是稻米就有多种颜色并分块种植,让农作物成为景观的主体,又不失现代的美感。结合玻璃桥、水上浮桥,人们通过休闲散步的方式一边欣赏周边的农作物,一边走进遗址核心区,让参观游览的路线变得有趣。南门生态广场是融合了知识宣传普及、文化休闲的生态景观,也是探索遗址展示的新方法。由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南门生态广场获得了在德国举办的景观大奖。这对于宣传强化城头山遗址的品牌形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扩大了城头山遗址的传播范围。

此外,城头山遗址管理处还在遗址核心区考古发掘的原址上覆盖建立了遗迹展馆。观众们进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在遗址博物馆对于城头山遗址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而在南门生态广场又充分理解了“稻作之源”这一品牌要素,那么参观游览的最后一站就是遗址核心区(遗址的本体保护区域)。在城头山遗址核心区,保留了两处田野考古发掘遗迹,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特色,建设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展示馆。除了保留以前展馆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展馆内部结合声、光、电技术手段和手绘分解漫画向人们展示这座城由诞生到最后被废弃的过程。

3 遗址展示的经验总结

首先,遵循“以人为本,传承文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而遗址的陈列展示是为了更加科学地阐释遗址的文化价值,吸引公众更好地了解遗址的内涵。除了将维护的工作制定流程、做好遗址巡查保护日志,还必须运用新技术将展示对遗址的伤害降至最低。高新技术手段的易操作性对于维持博物馆的良好运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各种高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博物馆的运营与维护也是一项负担,这就要求这些技术手段必须易操作性强且具有可持续性。这样才能让设备维持较长的时间,减少后期的维护经费与成本。

其次,结合品牌知识,深入挖掘遗址的文化内涵,提取重要的文化元素是打造遗址特色展示的核心。通过对考古发掘报告的深入学习,结合保留下来的丰富文献资料,城头山发掘提炼了“城池之母” “稻作之源”两大文化要素。所有的陈列展示工作都围绕这两大要素展开,目的就是希望公众走进城头山之后,对城头山文化价值的认识非常清晰明确。两大文化要素的提取,以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充分解读遗址资料,并运用了市场营销、品牌传播的知识。不仅对夯实陈列工作的主题有帮助,也有利于后续一系列的宣传推介工作的展开。

最后,传统的展示方式配合举办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城头山参观。“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句口号,仅停留在建立新展馆、设计新的陈列展示上面是远远不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今天。要结合当地特色,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开发遗址的旅游休闲功能,将文化展示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这样就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城头山。因此,城头山每年会举办两次大型活动——春季的彩绘油菜花展与夏季的七彩稻田展,近几年这两个大型活动的举办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遗址作为一种极其特殊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只有不停地学习、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好遗址。笔者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重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文博事业的不断前行,遗址的展示手段会日益更新,中华民族的遗址将会在未来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陶亮.土遗址展示方式的初步探讨[D].西安:西北大学,2008.

[2]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