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茅威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长江沿岸岳飞韩世忠抗金所作战过的地方相继出土了大量制作粗糙的陶瓶,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岳瓶”“韩瓶”,这种陶瓶其实是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抗金时部队携带的盛酒器具,并由其军中的“背嵬军”负责运输保障,而“背嵬军”正是南宋抗金部队中最具战斗力的一支部队。
关键词:岳瓶;背嵬军;南宋抗金
有一种不起眼的陶瓶,其制作粗糙,瓶体可见明显轮制痕迹,瓶身内外施青灰色釉,肩部有四系。陶瓶大小不等,一般高约30厘米,口径约6厘米,腹径18厘米左右。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常见此类瓶出土,存世量极大。
此类陶瓶虽然因其制作粗糙、出土量大而不被重视,难登大雅之堂,但它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却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至于陶瓶的用途,因为有些古井中偶尔能看到它的踪迹,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水壶。因为岳飞曾经在泰州抗击过金兵,江苏泰州地区的百姓则称它为“岳瓶”,认为是岳飞部队的军用水壶。其实这种说法不甚准确。说它与岳飞有关,还确有其事,说它是军用水壶则未免有点牵强。如果将此瓶装满水,重约10千克,宋代士兵携带如此之重的水壶行军作战多有不便。而且当时长江沿岸河网纵横、水质优良,当时人们生活中饮用生水已经习以为常,给作战部队每人配备一只这样重的军用水壶未免有点多此一举。
那么这种称为“岳瓶”的陶瓶究竟是作何用途?有资料表明它是宋代的酒瓶。清代海陵(现泰州)学者夏荃于《退庵笔记·韩瓶》中描述:“古瓦瓶,长身,两头微锐,浑沱如冬瓜,近瓶口布列四小耳。”又“瓶可容酒斗许,长身便于负,四小耳以贯索者,使颇粗重,酒尽则弃之。”这些描叙与考古发掘出土的此类陶瓶完全符合。文中记述,其为“古军中主将酒瓶”。据夏荃云:“泰南门外柴墟镇南坝桥(今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口岸镇附近)皆岳鄂王与金人戰处,今瓶多出自南郊田野中,他处亡(无)有,其为王军中酒器无疑,当称岳瓶。”这便是岳瓶称谓的文献出处。岳瓶又称韩瓶,最直接的证据是考古工作人员在原上海青浦县青龙镇一个地势较高的高台地区出土了大量这样的陶瓶,考古工作人员在当地走访中了解到,当地人称此地为“酒瓶山”或“韩瓶山”,相传是南宋韩世忠曾在此地驻军抗金,以酒肉犒赏三军后丢弃的酒瓶。郑嘉励先生在《韩瓶小考》中也明确写道“此种陶瓶用以盛酒,其数量之巨,类似于今天的啤酒瓶”。综上所叙,这种形状的四系陶瓶称“岳瓶”,也叫“韩瓶”,是南宋岳飞、韩世忠军队使用的酒瓶(图1、图2)。
当我们确认了这种长身、两头微锐、近瓶口布列四小耳的陶瓶是当时岳飞和韩世忠部队的盛酒器具时,便由此又诠释出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记忆,一支因此瓶而命名的南宋抗金的精锐王牌部队——背嵬军也跨越千年的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
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火一度迫近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了免受亡国之痛,南宋军民在长江两岸与金兵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建炎四年(1130)七月,宋高宗赵构任命岳飞为“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兼知州”。岳飞在此与金兵进行了多次作战,先后在常州、镇江、淮安、高邮、泰州等地与金兵交战,多次大胜金兵,所向披靡。岳飞所部所向披靡,金兵无不畏惧。当时在金兵中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高宗赵构也亲笔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做成旗子赐给岳飞,并任命他为神武后军都统制。
正如所有的战争一样,胜负双方的较量除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外,在每次战斗的关键时刻还必须有一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战斗力超群的队伍,才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宋史·岳飞传》中记载:“飞进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距汴京(今河南开封)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陈,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当时南宋的另一著名将领韩世忠也在长江沿岸奋力抗金,《宋史·韩世忠传》记载:“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诋吾鞭所响。于是引军次大仪(今江苏仪征)……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军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索也等二百余人。”《辞海·背嵬》记述:“南宋初年岳飞、韩世忠的亲随军……亦作‘背嵬。”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记载:“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治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不破者……燕北人呼酒瓶为嵬,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
从以上记载可知,当时岳飞、韩世忠军中的这支队伍就叫“背嵬军”,“背嵬军”的称谓恰恰是由他们的敌人——来自北方的金朝士兵(燕北人)所起。
背嵬军是忠于主帅的亲随军,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警卫部队。在部队行军时他们以为主帅背酒为殊荣,战斗时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无敌。这些士兵都是经过军中比武严格挑选的优秀士兵,故比一般士兵高很多,但凡军中要晋升军官都是从背嵬军中挑选。《辞源·背嵬军》中记述:“每旗头、押队阙(缺),于所籍中又角其勇力出众者为之;将副有阙(缺),则于诸队旗头、押队内取之。”
酒是中国古代军队中的必备饮料,庆功犒军需饮酒,奖励晋级需饮酒,乃至大战前夕都要饮酒壮行。由此可见酒在宋代军队中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当时酿造技术所限,所酿造出来的酒的度数不是很高,喝酒时用大碗喝酒便是常事,由此造成酒的需求数量相当大。加之酒作为饮食常备物之一,在安全问题上显得相当慎重,军队更是如此,所以在军队中由一支信得过的部队担当供酒的重任就显得十分重要。背嵬军与统帅部形影不离,他们既是统帅部的警卫部队,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又能充当特种部队和敢死队的角色。他们背负酒瓶行军的特别样子和作战时的勇猛顽强给金兵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背嵬军”。而这种陶制酒瓶是用后即丢弃的,当地百姓拾到后,往往在陶瓶肩部的四系小耳穿上绳子作为从水井打水的工具或者家庭盛水盛酒的器具,并常常以本地驻军的统帅姓氏来命名此瓶,所以民间才有了“岳瓶”“韩瓶”的称谓,以示对抗金将领的敬重。
经过千年的时光流转,背嵬军的战绩早已被历史所尘封,但“岳瓶”“韩瓶”一直流传至今。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长江沿岸岳飞、韩世忠抗金作战过的地方相继出土了大量这样的陶制酒瓶。“岳瓶”“韩瓶”的出土,不但为研究南宋与金作战的古战场遗址分布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宋代的军队建制和装备,特别是“背嵬军”名称的由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背嵬军”这一鲜为人知的南宋部队也将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