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杰
摘 要:翡翠的“种”是翡翠贸易中应用最广泛的词语,是评价翡翠最重要的指标。目前主流宝石学家或宝石研究者对“种”的说法不一,容易造成翡翠学习者理解混乱,业界交流时也容易产生歧义,同时也不利于对翡翠的分级评价标准的制定。文章针对翡翠“种”的内涵及造成“种”的差异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对翡翠常见品种进行分类对照阐述,对翡翠的分级与评鉴研究给出参考。
关键词:翡翠的“种”;翡翠质地;翡翠评鉴
翡翠有宝石之王的美誉,在人类文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公元前1650年埃及人就开始在离红海不远处开采翡翠矿,欧洲人早就把翡翠当作象征不朽的吉祥物[1]。我国文献记载表明,翡翠的传播始于西汉,清代进入内廷,乾隆晚期被誉为“珍玩”,其价远出“真玉”之上[2]。
翡翠的“种”是翡翠贸易中应用最广泛的词语,是评价翡翠最重要的指标。概念的不统一或歧义,容易造成翡翠学习者理解混乱,业界交流时也容易产生歧义,同时也不利于对翡翠的分级评价标准的制定。因此,有必要针对“种”的内涵及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对翡翠的分级与评鉴给出参考。
1 翡翠“种”的内涵
传统的翡翠是指以硬玉为主的由许多细小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从岩石学角度看,翡翠是一种以硬玉(NaAlSi2O6)和辉绿岩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硬玉岩或绿辉石岩[3]。目前主流宝石学家或宝石研究者对“种”的定义说法不一,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指翡翠的透明度,与“水”同义。“水头”长即翡翠透明度高,称为“种”好;“水头”短指翡翠透明度低,称为“种”差。二是指结构构造。矿物颗粒细、颗粒间结合紧密即“种”好;矿物颗粒粗、结合松散即“种”差。三是指翡翠的种类、品种,在翡翠界内较为常用,多采用象形描述,如玻璃种、冰种、豆种、金丝种、油青种等[4]。
1.1 翡翠常见品种及评价要素
根据对常见翡翠品种的描述,总结得出评价翡翠的指标通常有结构特征、颜色分布、透明度以及主要矿物组成(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翡翠常见“种”的含义往往是结合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
1.1.1 对结构和透明度的描述
如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注重的是组成翡翠矿物颗粒的大小、结合致密程度以及对应的透明度关系等,与颜色和矿物组成无直接关系。
1.1.2 对结构和颜色的描述
如金丝种多为冰糯种以上相当结构,翠绿色形态呈平行丝线状;花青种一般为糯种相当结构,颜色多为绿色花斑状分布;原生油青种可达冰种以上,颜色主要是绿中带蓝,但由于主要矿物不是硬玉,属于中高端过渡翡翠。
1.1.3 对结构、颜色和主要矿物的描述
干青和铁龙生都是晶体颗粒粗大肉眼可辨,质地粗干,不透明,满绿色。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干青的颗粒结构松散,主要组成矿物是钠铬辉石,不是传统意义的翡翠;铁龙生的颗粒结构相对致密,主要矿物是硬玉。故铁龙生可以雕刻成很薄的翡翠饰品,而干青就比较少见。
由以上可知,翡翠的结构特征、透明度、颜色形态和主要矿物组成是评价翡翠品质的四大要素。现在业界对翡翠的“种”的描述往往涵盖了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便于交流但并不利于翡翠的分级評价。同一个品种的翡翠经常会出现A说结构、B讲颜色、C说颜色、D讲透明度的不在一个评判规则下谈价值的现象。
1.2 “种”的内涵及与“水”和“地子”的关系
“种”是翡翠研究者公认的宝石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问题,但对于翡翠中的概念界定却说法不一。通过上述针对翡翠品种质量评价的描述,笔者更倾向于“种”应该是对翡翠结构的描述。只有颗粒细小、均匀、排列定向有序紧密的翡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翡翠,即市场上常说的种“老”。“老”和“嫩”用在翡翠评价中变成为了对结构的形容,也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需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水”是指翡翠的透明度,不能等同于“种”的概念。翡翠的水头是由翡翠的结构致密程度和矿物颗粒大小与排列方式决定的。“水”是“种”的延伸,并不具备独立的评价指数。一般来说,翡翠的颗粒小,结构致密,矿物成分单一并定向排列,“水头”就一定好,反之亦然。也有些品种结构松散导致的透明,被称为冰渣子,但价值大打折扣。因此,结构才是决定翡翠价格的主要因素。
“地子”更侧重于翡翠颜色以外的评价。“种”侧重于结构的致密性,“地子”则侧重于宏观背景。
2 翡翠品质差异的原理
翡翠的评价远没有钻石、彩色宝石规范,最根本原因是翡翠不是单一矿物组成,而是以硬玉为主的由多种细小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翡翠的矿物组成和内部结构决定了翡翠的质地,矿物中微量元素迁移和次生地质作用导致了翡翠颜色的产生。这几个要素综合起来就更加复杂,故翡翠的种差异较大,难以制定量化的评定标准。
2.1 内部结构复杂
翡翠结构是指组成矿物颗粒的大小、形态及相互组合关系。翡翠形成时原岩经过变质作用重结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原岩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变质作用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溶液性质、应力等,共同作用决定了形成的翡翠的结构。结构不同,对翡翠的质量影响不同。
2.1.1 矿物颗粒大小的影响
矿物颗粒平均粒径小于0.01毫米时,晶体颗粒粗大的可达3毫米。当颗粒大于0.2毫米时,放大观察,反射光下可见翡翠的翠性,透射光下可见翡翠的纤维交织结构至粒状纤维交织结构。矿物的粒度越细,翡翠的质地越细腻,透明度越高。
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也对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矿物粒度相差悬殊时,翡翠往往透明度差;等粒结构且粒度细的翡翠,透明度高。
2.1.2 矿物形态的影响
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属单斜晶系,常呈柱状、纤维状或颗粒状集合体,放大观察可以发现翡翠组成矿物近乎定向排列和交织排列,这一结构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玉石的结构特征。定向排列有序度越高,翡翠的透明度越高[5]。
2.2 矿物组合多样
翡翠形成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导致了翡翠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组成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翡翠的“种”“水”、颜色和物理性质。翡翠的矿物组成是影响翡翠质量及其物理性质的根本原因。硬玉和绿辉石是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包括有长石族矿物和闪石族矿物,常见的副矿物有铬铁矿、绿泥石、褐铁矿等。矿物组成的复杂性导致了翡翠种类、颜色的多样性变化,同时也对透明度、光泽、比重、硬度等产生影响[6]。
传统的翡翠是以硬玉和绿辉石为主要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硬玉纯度较高、成分较为单一的翡翠一般为无色透明的冰种以上质地翡翠;当绿辉石作为主要矿物则形成油青种翡翠或墨翠。钠铬辉石显示的多色性为蓝绿、深绿到黄色;闪石族矿物呈深色脉状、块状、浸染状分布于翡翠中,它们可以使翡翠呈现颜色而提高翡翠的价值,也可以以“癣”的形式出现而降低翡翠的价值;褐铁矿、赤铁矿等次生矿物充填在翡翠的颗粒孔隙或裂隙中,使得翡翠呈现黄色或黄褐色。另外,长石族矿物在翡翠中的含量一般低于30%,若以主矿物出现则不属于翡翠范畴,也就是俗称的“水沫子”。
2.3 致色原理不同
2.3.1 原生颜色
硬玉中的Al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被Cr、Ti、Fe、Mn等微量元素类质同象替代而使翡翠呈现绿、墨绿、紫等颜色,类质同象替代的幅度使得翡翠色彩饱和度不同。
2.3.2 次生颜色
红色和黄色一般为次生色,是由于风化作用使含铁矿物浸染到翡翠颗粒之间的縫隙或解理所致。不同类型的矿物杂质使得翡翠的颜色更加复杂,如角闪石会使翡翠呈现出黑色;褐色、红褐色多为褐铁矿、赤铁矿所致。
综合以上因素,就不难理解翡翠的“种”为何会千差万别了。
3 翡翠的品质评价
翡翠千变万化,影响翡翠价值的因素主要有质地和颜色。在实际鉴赏中,一块翡翠这部分可以是这个品种,另一部分也可以是那个品种,有的侧重点在质地,有的侧重点在颜色。购买翡翠主要看翡翠的“种”“水”和“工”。
3.1 看“种”
翡翠的结构决定了翡翠的质地、透明度和光泽。一般来讲,矿物颗粒越粗,颗粒间结合越松散,则翡翠的质地就越松散,透明度和光泽也差;相反,矿物颗粒越细,结合越紧密,则翡翠质地细腻致密,透明度好,光泽也强。也有些翡翠的透明度好但是结构松散,致密度和细腻度不高。
3.2 观“色”
在翡翠的评鉴过程中,从颜色形态来说,颜色分布越浓郁、均匀越好,价值也越高;颜色越少且分布不规则,价值偏低。但是在中低端翡翠中,有一点翠绿色价值也会陡增。在高端的绿色翡翠中还要考虑绿色的明度、饱和度等方面因素。
3.3 选“工”
看一件翡翠的雕工如何,在于雕刻的线条是否流畅,细节处是否抛光到位,佛公、福豆等作品是否饱满,人物脸庞是否周正,身材比例是否协调等。玉雕大师的作品比普通玉雕师傅的价格会高出许多倍。
翡翠有不同的琢型。以挂件为例,佛教纹饰的佛、观音,人物纹饰的关公、钟馗等,植物纹饰的豆角、福瓜、佛手、叶子等,这些琢型均是美好的祝福。在购买时,如同在购买衣服首先要选中款式一样,翡翠不同的琢型适合的人群也不尽相同。
最后,翡翠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品质,品牌的价值较弱。
参考文献
[1]江山.翡翠——浓缩的地球演化史[J].大自然探索,2000(8):12-13.
[2]杨伯达.从文献记载考翡翠在中国的流传[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12-24.
[3]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4]潘建强.论翡翠的种[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5(1):17-23.
[5]黄作良,林华霞.翡翠的矿物组成、结构与命名[J].云南地质,1998(Z1):381-386.
[6]徐志,陶专,解永顺.翡翠的矿物组成及其宝石学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5(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