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岁月

2018-10-20 05:48李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1期

李娜

摘 要:晋祠博物馆馆藏铜镜800余枚,镜种齐全,特色鲜明。2016年、2017年经过精心筹备,先后在苏州、仪征、东莞推出了“镜涵春秋——晋祠博物馆藏铜镜精品展”。展览共精选了春秋战国至晚清的各类铜镜200余面,在科学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公开向世人展示这批馆藏珍宝,以通过展览为广大观众提供一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简史。

关键词:历代铜镜;纹饰题材和风格;晋祠博物馆馆藏

铜镜或称镜鉴,是我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古代铜镜正面鉴容貌、正衣冠,反面多修饰图案花纹。考古资料表明,我国使用铜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的朝代更替,直到清代中晚期,玻璃镜制作工艺的成熟,铜镜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在这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源于生活、饱含艺术、富于变化的图案铭文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些纹饰反映了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审美情趣,颇具研究价值。

晋祠博物馆现收藏有各类铜镜800余件,基本沿袭了我国铜镜发展演进的脉络。这些铜镜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可作为考古断代的标准器,工艺、纹饰、铭文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1 春秋战国镜——山纹羽地,莹质良工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伴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铜镜的制作有了长足进步,其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精美,展现出青铜工艺的新面貌。此时铜镜纹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1.1 战国四山纹镜

直径8.3厘米,缘厚0.3厘米,重55克(图1)。山字纹镜一般按所饰“山”字的数量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和六山镜四种,其中以四山镜居多。关于山字纹的起源,普遍认为是由青铜器勾连云雷纹演变而来。

1.2 春秋战国弦纹镜

直径7.1厘米,缘厚0.8厘米,重94.9克。圆形,圆钮,钮外有三周细弦纹,素凸缘(图2)。

1.3 春秋战国羽状地纹镜

直径10.5厘米,缘厚0.3厘米,重78.3克。圆形,三弦钮,圆钮座。钮座外有两周凸弦纹,镜背以细密的羽状纹和涡状纹为地纹,素缘卷边(图3)。

2 汉至南北朝镜——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铜镜的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发展。西汉初期铜镜的纹饰基本沿袭战国风格,略有变化;中晚期以后,汉镜纹饰摆脱了战国镜的风格,这一时期纹饰包括草叶纹、星云纹、连弧纹、铭文圈带、四乳或者多乳禽兽花鸟纹等。东汉时开创了新的构图风格,浅浮雕、高浮雕的装饰手法取代了之前的线条构图法,浮雕装饰的神兽画像纹、龙虎纹开始出现并流行。可以说,两汉铜镜对后世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1 汉四乳四虺纹镜

直径8.1厘米,缘厚0.4厘米,重96.5克。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围一周凸弦纹。钮座与凸弦纹之间有短线组成的简单纹饰。其外两周栉齿纹之间等距离分布着四枚圆座乳钉纹,空白处填以四虺。四虺呈钩形躯体,两端同形。虺的身躯两侧各填饰一只禽鸟纹。素宽平缘(图4)。虺形似小蛇,其原型来自是蜥蜴,被认为是图案稍简化的龙的形象。此类铜镜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

2.2 汉“昭明”连弧铭带纹镜

直径9.3厘米,缘厚0.4厘米,重167.8克。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饰一周凸弦纹及内向十二连弧。连弧纹外有两周栉齿纹之间有铭文圈带,铭文顺时针旋读为“内而清而昭而以而昭而皿明而康而日而月而日”,字体方正。素面宽厚平缘(图5)。

2.3 汉龙虎对峙纹镜

直径9.7厘米,缘厚0.7厘米,重217.1克。圆形,圆钮,圆钮座。钮的两侧一龙一虎夹钮对峙。龙虎皆采用浅浮雕,身躯部分压在钮座下。龙虎张口、怒目、侧身卷屈。龙尾与虎尾下方之间有羽人和雀鸟。雀鸟展翅待飞。羽人双腿迈开似在奔走,目平视,两手高举。纹饰区外有栉齿纹一周。宽缘上饰一周锯齿纹和一周双线水波纹(图6)。

2.4 单鸾凤纹镜(晋/南北朝)

直径8.5厘米,缘厚0.5厘米,重140克。圆形,圆钮,圆形钮座。钮及钮座下叠压一只鸾凤,鸾凤昂首吐丹,两翅扇动,凤尾上翘,两趾弯曲,呈腾飞状。纹饰区外为一周栉齿纹,线条间隔较宽。其外有一周锯齿纹及水波纹。窄缘(图7)。

2.5 五代花鸟纹镜

直径10.5厘米,缘厚0.8厘米,重126.9克。圆形,龟形钮,以一周凸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以五枚菊花纹置于钮下,钮的上部为两只仙鹤,鹤首相对,呈飞翔状。沿凸弦纹饰以十四枚菊花纹。外区饰以一周二十一枚菊花纹。窄缘(图8)。

3 隋唐镜——仙人瑞兽,宝相庄严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300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继而代之的唐朝,文化艺术繁荣,铜镜的制作得到高度发展。隋唐时期的铜镜在造型、题材、铸造等方面与前期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唐镜既没有战国镜的轻巧,也打破了汉代铜镜规矩严谨的样式。形制不一,有菱花、葵花、方形、八角、亚字形等多种式样。主题纹饰中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无所不有,丰富多彩,金银平脱、螺钿、贴金银等特殊铸造工艺也大放异彩。

3.1 唐宝相花纹镜

直径16.4厘米,缘厚0.3厘米,重387.5克(图9)。宝相花是隋唐时期佛教装饰中盛行的一种花卉图案。一般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纯洁的荷花、象征坚贞的菊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蕊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故名“宝相花”。

3.2 唐瑞兽葡萄纹镜

直径11厘米,缘厚0.9厘米,重315.2克。圆形,伏兽钮。一周高凸弦纹将镜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高浮雕四瑞兽,伏卧于葡萄枝蔓中,瑞兽首尾相连,形态各异;外区为葡萄枝蔓和果实、禽鸟相间环列,葡萄果实粒粒饱满,禽鸟形态各异,有的展翅飞翔,有的伫立休憩。花草纹缘(图10)。瑞兽葡萄镜又称海兽葡萄镜。葡萄镜纹样源于西域。唐朝时期葡萄广泛种植,象征着多子多孙的葡萄纹样也开始流行。而瑞兽纹饰在中国自有传统,六朝、隋、初唐铜镜上瑞兽盛行。瑞兽葡萄镜是把当时流行的两种纹样结合起来,创造出唐代独有的新镜类。

3.3 唐双鸾四鸟花枝螺钿纹镜

直径22.5厘米,缘厚0.7厘米,重1078.0克。圆形,圆钮。纹饰有损。钮的左右各饰一只鸾鸟,鸾鸟屈颈相对,立于盛开的花瓣之上,双翅振起,尾羽上翘。钮上部饰以一折枝叶,顶端有盛开的莲花,由莲花两侧伸出对称的莲叶,一对鸳鸯立于莲叶之上。钮下花瓣重重,两只小鸾鸟相对于莲花之上,展翅欲飞。镜缘及主纹饰相间,饰折枝花叶纹。素缘(图11)。

4 宋辽金镜——许由巢父,千古风规

唐代之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从五代十国到宋、辽、西夏、金,战争不断,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直至元代,民族矛盾依旧很突出。连年的战乱导致铜料匮乏,铜镜铸造业从此一蹶不振,铜镜自此之后进入了衰落期。五代、宋、辽、金、元时期的铜镜从造型上来看,仍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菱形以及带柄等多种形式。制作注重实用功能,镜钮趋小,普遍显得较为粗糙。镜背纹饰风格更趋于写实,融入绘画风格,以花鸟鱼虫、龙蟠凤逸居多。所描绘的动植物图案姿态生动,构图丰富多变。

4.1 宋仙人龟鹤铭文镜

直径19.5厘米,缘厚0.7厘米,重609.4克。圆形,银锭形钮。钮左侧饰以一仙人端坐石上,仙人束发,头部有背光。右侧竹下有一侍童,双手捧物。其后有长方形铭文框,两行竖排,内容为“湖州府仪凤桥南孙家造”。空中一仙鹤翱翔,地上一灵龟伸颈延首,蹒跚向仙人爬去。素缘(图12)。镜上的纹饰充满着浓厚修道成仙的信仰,寄托了人们祈望长生不老的愿望。湖州镜在当时使用是比较广泛的,说明湖州镜在宋代是一种闻名的日常用品。

4.2 宋亚字形牡丹纹镜

直径13.6厘米,缘厚0.2厘米,重192.6克。亚字形,小圆钮,花叶形钮座。以钮座分为上下两个纹饰区,纹饰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朵中央饰有花蕊,花朵左侧延伸出三叶,右侧独立为一枝五叶。整个纹饰刻画细腻、逼真。钮的左右两侧饰四朵小花,右侧靠钮一朵小花中刻有一铭文“春”。纹饰区外为一周连珠纹。缘上刻一“官”字。素缘(图13)。

4.3 金摩竭纹镜

直径9.4厘米,缘厚0.5厘米,重138.8克。菱花形,圆钮。一摩竭绕钮盘曲,龙首张开,鱼身腹部似伸出一肢爪,肩部一侧有岩状纹饰,周围满饰云纹。素缘(图14)。摩竭又名“鱼化龙”,源于印度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灵,其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摩竭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佛教的重新诠释,形象演变为龙首鱼身,成为佛教中的一种神鱼,是如来佛在水中的化身。

4.4 金双鱼纹镜

直径20.1厘米,缘厚0.6厘米,重1454克(图15)。双鱼是宋、金铜镜中较为常见的纹饰之一。金代双鱼纹镜上的鱼纹形象写实,丰满生动,并与水波纹、水草配映一起,使画面洋溢着一股幸福、吉祥、欢乐的情趣。

5 元、明、清——五子登科,祈福求愿

元、明时期的铜镜沿用宋镜的风格,彻底世俗化,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铜镜艺术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趋于衰退。特别是玻璃镜在清代中期以后以低廉的价格和更好的实用性代替了铜镜的地位,可以说铜镜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纹饰粗略简陋。明清铜镜多为“五子登科”“状元及第”等四字吉祥语类铭文镜,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5.1 元梵文准提咒镜

直径8.8厘米,缘厚0.5厘米,重199.2克。圆形,圆柱形钮,圆形钮座,钮面饰梵文。钮座外饰有一周凸起的圈带将纹饰分为两区:内区饰一周十六字梵文,外区饰一周二十字梵文。素窄缘(图16)。梵文准提咒镜是受元代盛行藏传佛教影响而出现的。梵文是古印度语言,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梵文也随之进入。准提咒在《佛教念诵集》中为“十小咒”之一,是佛教信徒可以持诵的,无论其出家与否、茹素与否。此镜所饰内容为佛教准提咒。

5.2 元人物婴戏纹镜

13.3厘米×12.5厘米,柄长9.6厘米,缘厚0.5厘米,重552.1克。花叶形,长柄。整个镜背主题纹饰有人物、山石、芭蕉、修竹、云纹、花卉。镜背正上方飘着如意形云朵,中部庭院中有洞石、石栏、芭蕉、修竹、花卉,左侧一仙女手持荷叶看着小童玩耍,右侧一仙人端坐于花丛中与小童嬉玩,下部有花草。长方形柄,素缘,镜缘的凸边压于镜柄之上(图17)。

5.3 明人物多宝纹镜

直径12.3厘米,缘厚0.7厘米,重216.9克。圆形,银锭钮。纹饰从上至下多层次排列。飞翔的仙鹤两侧为四枚铜钱,鹤下分别有如意云纹、方胜。钮两侧各两人,四人手持不同物品。钮下有犀牛角与花朵、方胜、宝钱。素缘。此镜纹饰对称中有变化,物类众多而不杂乱(图18)。人物多宝镜是从元朝末年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早中晚期的一类镜。纹饰中常见的有“八宝”,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又称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除八宝外,铜镜装饰还增加了具有吉祥寓意的人物、宝物、动物、禽鸟等图案,成为“多宝”或者“杂宝”镜。

5.4 明“五子登科”铭文镜

直径10.8厘米,缘厚0.5厘米,重155.5克。圆形,圆钮。钮四周饰四个方框,内楷书四字“五子登科”。素缘(图19)。“五子登科”典故出自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子登科”铭文镜的出现和流行与明代空前繁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5.5 清双喜五蝠纹镜

直径17.1厘米,柄长11厘米,缘厚0.4厘米,重446.3克。圆形,長柄。镜中心饰双喜字,“囍”字外有一圈凸起圈带,圈带外饰五只面向“囍”字展翅的蝙蝠,在柄端的两只蝙蝠间有四字铭文“王德大号”。长方形柄,素窄缘(图20)。蝠与福谐音,取福意。五蝠谐音五福,五福清代多指福、禄、寿、喜、财,是一种吉祥纹饰。此镜多为嫁女娶妻之用,寓意多喜多福。

6 结语

见方大小的铜镜,时间跨度2000余年,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悠久独特的文明史。镜背的华美图纹,展现了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铸造的精美铭文,传达着先哲们的深邃思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铜镜中的人物故事,表达了对人类高贵情操的敬意。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件瑰宝。

参考文献

[1]张东.中国古代铜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程长新,程瑞秀.铜镜鉴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3]曾甘霖.铜镜史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周世荣.铜镜图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5]辛礼学.蚌埠市博物馆铜镜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6]晋祠博物馆.鉴于岁月——晋祠博物馆馆藏铜镜选[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