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10-20 11:08陈春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9期

陈春华

【摘要】 目的: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组后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全切术,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68、10.204、4.904,P<0.05);观察组唾液分泌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或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13.420、4.525、6.891、8.571、5.491、4.398,P<0.05);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61,P<0.05)。结论: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具有较好的综合治疗效果,可保证患者术后获得更高的治疗质量,并作为优选手术方式。

【关键词】 腮腺浅叶腺体;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全切术;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9.0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9-0-02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腮腺瘤中的一种,无疼痛、瘙痒等明显自觉症状且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常见于颌面部并多见于中年,多在腮腺部位出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活动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1]。但因腮腺瘤可发生恶变的概率较高,所以普遍认为进行早期的手术可以有效防范其病变的可能[2-3]。由于腮腺腺体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手术可损伤面神经造成面瘫,致术后出现口眼歪斜并给患者带来痛苦[4]。所以在保留解剖面神经的前提下进行切除手术在治疗上非常关键,但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目前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常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方式与全切术两种,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手术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初发病例无腮腺手术史,无手术禁忌证,能耐受手术;均经临床多项检查如B超检查、CT检查等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肿瘤边界清晰,直径不超过4 cm;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者;腮腺深葉、全叶或副腮腺发病者;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均为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患者手术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3~52岁,平均(39.6±3.2)岁;多形性腺瘤19例,腺淋巴瘤10例,乳头状囊腺瘤6例,单形性腺瘤4例,肌上皮瘤2例、神经鞘膜瘤1例。观察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4~55岁,平均(40.2±3.5)岁;多形性腺瘤20例,腺淋巴瘤11例,乳头状囊腺瘤5例,单形性腺瘤4例,肌上皮瘤3例、神经鞘膜瘤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1)待患者全麻或局部麻醉(一般选择全麻方式)生效后行“S”型切口,从耳屏前方开始向下绕过耳垂至乳突,再向下呈弧形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 cm继续向前延伸2~4 cm处切开。(2)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可在腮腺包膜和皮下组织间潜行分离,随之将皮瓣向两侧牵开。(3)寻找面神经,先找到面神经分支颊支及腮腺导管,再找到其他分支,随后到面神经主干(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移动性等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查找方法)。面神经离开茎乳孔出颅后,在二腹肌后腹与外耳道软骨所构成的角内向前下方行走。可按照乳突为界,沿外耳道软骨的下缘,向后至乳突前缘,在乳突尖上方及乳突表面下约1 cm处可见面神经总干并使其充分暴露;以下颌角为标志,在腮腺前下缘与咬肌表面相交处细致分离和寻找,找出分支后,循此逐渐向上寻找总干,再在同一平面上找及其他分支。(4)切除腮腺浅叶,将已分离出的腮腺上、下极及前缘连同腮腺导管一起向后方掀起,继续沿神经分支表面向总干分离,最后切除腮腺峡部,此时腮腺浅叶连同位于其内的肿瘤被一并摘除。(5)冲洗及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彻底止血,放置橡皮引流条或负压吸引。(6)缝合与包扎,用细线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口,因肿瘤及腮腺浅叶的切除,致局部呈凹陷状,为防止创腔渗出液的潴留,需在缝合后局部放置敷料并适当加压包扎,但不宜过紧以免出现暂时性的面瘫。并在术后24~48 h除去引流条,继续加压包扎7 d后拆线。

1.2.2 观察组 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手术方式:除切除方式不同于全切术方式外其余内容均可参照对照组进行。切除方式:切除时先寻找肿瘤部位,并与主干神经剥离后分离,后切除肿瘤体及其周边0.5~1.0 cm内的旁体腺体组织,保留腮腺主导管并结扎,后缝合腺体残端残留部分。操作时注意避免面神经的损伤,在操作上应仔细、轻柔,切忌强力牵引,并防止血管损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手术效果(唾液分泌功能,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或延瘘等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手术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唾液分泌功能正常率高于对照组,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或涎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大多为混合瘤,因其易发生恶变,所以及早进行摘除手术意义重大,而在手术时其手术方式和手术质量非常关键,目前普遍认为应在保留解剖面神经的前提下,将腮腺腺体及肿瘤切除,因面神经与腮腺肿瘤关系密切,若不熟悉此部位的解剖关系则可损伤面神经造成面瘫,致术后出现口眼歪斜,给患者带来痛苦[5]。而对其应全部切除或保留部分切除的方式上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也出现改良法的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手术方式[6]。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首先应保证肿瘤腺体的有效切除、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其他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各项功能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因此绝不可片面追求某一指标而选择手术方式[7-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目前切除手术是唯一可以有效防止其恶化的一种治疗方法[9]。比较两种手术方法,腮腺浅叶全切术因可有效控制肿瘤复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临床治疗的标准方式[10]。但此术式片面追求防止复发,可在术中造成解剖面神经时引起大范围损伤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腮腺、唾液分泌功能丧失,同时由于手术的切除量较大,无法避免病症部位出现面部凹陷等[11-12],与笔者本次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见,采用全切术的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皮下积液或涎瘘发生率较高,而通过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方法则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其治疗效果指标大多显著优于全切术,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手术时有选择性切除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腺体组织和降低对非切除部位的神经损伤,同时由于最小限度切除腺体而降低面部凹陷的发生,但该方式复发率较高。而在手术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保留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更小,并且可缩短手术时间,更有利于患者后期恢复,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具有较好的综合治疗效果,可以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春梅,何刚,李彬.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38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12-714.

[2]阳细元,刘新智,刘洪伟,等.腮腺浅叶不同区域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5):19-21.

[3]缪爱林,秦涛,徐普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与传统手术的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5):2117-2118.

[4]喻建设.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6):88-89.

[5]牛志强,高飞.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5,28(3):253-254.

[6]许志鹏,渠乐,张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86例改良切除术式与传统手术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5):593-595.

[7]孙凌,邢飞鹏,宁丽美,等.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有效性对比[J].当代医学,2015,21(25):61-62.

[8]陈卫贤,蒋斌,顧云飞,等.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腮腺肿瘤46例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10):77-78.

[9]邱建平,郭爱军,谢乐.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2):3771-3772.

[10]谢丛良,周顺华,刘建明,等.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75-77.

[11]张建中,蒋群,黄海琼.腮腺功能性手术切除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体会[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2):131-132.

[12]罗洪.2种手术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20):7.

(收稿日期:2018-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