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绿色金融发展中政银企行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8-10-20 10:57
西部金融 2018年6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

摘 要: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绿色金融中的政府、银行、企业等行为进行梳理,分析其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提出发挥政府主导、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企业和公众积极配合的绿色金融发展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政银企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6)-0038-04

一、歐美等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的政银企行为分析

(一)政府行为

1.立法引导。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实现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立法,涵盖环境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欧盟的《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欧盟2050低碳经济路线图》,美国的《美国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复苏与再投资法》《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等,法国、德国、英国等在实践中推出碳标识等创新,德国的环境相关法律多达2000多项。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和评级公司对企业评级时加入环境因素,如:标准普尔评级时考察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ESG)因素,并要求机构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遵循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推动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引入环境因素,督促被投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2.经济激励。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政府采购、提供绿色贷款贴息、担保和价格补贴等措施,鼓励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项目,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如:美国的纽约绿色银行(NYGB)、康涅狄格州绿色银行(CEFIA)、新泽西州能源适应力银行(CERB)等,英国政府出资成立的绿色投资银行(GIB);欧盟倡导绿色公共采购,鼓励成员国政府签订绿色合同等;英国政府出台“贷款担保计划”支持环保类中小企业;德国复兴银行(KFW)的“环保贷款项目”“能效贷款项目”“能源转型启动基金项目”“中小企业能效咨询项目”等贷款由联邦政府贴息;国际上还通常用价格补贴的方式使投资者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3.市场保障。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国家层面的国际排放贸易(IET)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合作机制,主要涉及碳排放交易、CDM与碳基金。如:英国排放权交易、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等。此外,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及评估,确保高质量绿色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非政府组织(NGO)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等方面也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宣传教育。政府非常重视环保的宣传与教育,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义务教育大纲,并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非政府组织(NGO)也不断向公众传播先进的环保理念,如:“自然之友”推出的《绿色选择手册》,“绿色和平”制作的《有机食品指南》等,致力于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二)银行行为

1.构建绿色金融管理体系。一是成立包括董事会、委员会、专责部门或团队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其中:董事会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如:渣打银行的可持续问题由品牌和价值观委员会(包括董事长和集团首席执行官在内)全面负责,荷兰银行由董事长最终负责;银行管理层下设负责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委员会,如:汇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花旗银行的环境和社会政策审查委员会,巴莱克银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系统;专责部门负责起草绿色金融文件、制定政策标准等。二是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多数银行除遵循“赤道原则”等全球化绿色融资标准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将一般性的国际政策及准则细化,制定符合本行的政策,如:汇丰银行制定5项环境贷款指引强化对赤道原则的承诺,瑞穗银行签署了《21世纪金融行动原则》等。三是建立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多数银行依据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1版)》编写本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自愿披露统计口径一致的共性信息,以便公众进行横向比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部分银行的信息披露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如:花旗、摩根大通、荷兰银行不仅公布风险类别分类交易情况,还公布行业和地区细分的交易数;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不仅发布本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还鼓励其利益相关者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四是强化自身绿色运营管理。重点是绿色信贷的审批管理,多数银行在贷款发放中实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票否决”制,对列入排除清单的项目或客户坚决不予发放贷款,对“高风险”项目需要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贷后也会进行定期跟踪和审计;同时,管理自身的环境足迹,减少自身经营中温室气体排放及能源消耗,如:汇丰银行通过减少自身运营产生的碳排放、购买绿色电力来抵销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来实现碳中和(即零排放),花旗银行采用“投资、改善、创新”三管齐下的方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普通银行业务所能涉足到的领域,绿色金融业务都有涉足,业务领域涵盖零售和批发、贷款和存款等银行基本业务,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大企业、大项目,也包括小企业、家庭及个人,按实施主体分主要有:一是批发类绿色金融产品,包括项目融资、债券、股权、指数、碳金融与排放交易等(见表1)。二是零售类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住房或商业建筑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绿色信用卡等(见表2)。三是资产管理类绿色金融产品,以各类绿色基金为主,如:荷兰银行、荷兰邮政储蓄银行、ASN银行的财政绿色基金,基金投资者获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银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投资到环保项目;瑞士银行的生态表现股票型基金,80%的资产流向生态及社会领导者、20%流向“生态创新者”;瑞士银行的未来能源股票型基金重点关注清洁能源业务部门的清洁能源市场投资;瑞士瑞信银行的巨灾债券基金,对冲传统保险市场很难承保的气候风险。四是保险类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指非人寿保险领域,针对清洁技术和减排活动,体现环保特性,如:对混合动力及节油型汽车享受10%的车险优惠,对使用回收零部件维护的客户可享受20%的车险优惠,环境损害保险、碳排放信贷担保及其他新的可再生能源相关保险产品等。

(三)企业行为

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对绿色发展的态度,从对环境法规的抵制逐渐转向遵守甚至采取高于现有环境规则和标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70年代环境保护和社会运动中,公众逐渐意识到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但大多数企业不遵守环境管制的对抗性策略,仅有少数企业采取主动环境行为,如:3M公司采取了3Ps环境计划(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 Program,3Ps),Dow化学公司的废弃物减量计划(Waste Reduction Always,WRAP)等。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反应型环境管理模式,企业开始采取各种反应型的环境管理,如:发布局面环境政策、报告,承诺遵守环境法规制度,设立专门环境管理人员和处理环境事务的部门,与环境利益集团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等,少数在环境管理上领先的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框架下的主动型环境战略,在生态问题上与供应商、客户建立了新型关系。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动型环境管理模式,企业采取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措施,寻求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主动型环境管理方法。目前,国外企业通常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建立起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资源,树立企业绿色环保的形象和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二、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几点启示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的《绿色金融促进法》作为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母法,从法律层次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方针、指导原则,同时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进行修订,加入绿色信贷制度、绿色证券制度、绿色保险制度等内容,通过具体的法制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在绿色金融法律框架下设计更为具体、操作性更强、更具有创新性、更符合国情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发挥环保部门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已有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强调末端治理的“三同时”制度,更要主动参与从审核意见到监督到信息公开、再到处置甚至是环境公益诉讼等绿色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发挥好财税部门的经济激励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价格优惠等形式,从价格、财政、税收等多层次角度进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针对工业、能源、废弃物再利用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增加环境违法成本,促进经济绿色化发展,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也可通过设立地方财政绿色专项基金、绿色担保基金、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采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绿色金融发展领域,还可牵头成立地方性绿色发展银行或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绿色元素,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

(二)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一是银行业机构以绿色信贷为主,在有效控制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绿色金融创新,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革命,使信贷资源流向有品牌、有优势、有市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的能效项目,提供节能技改项目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服务,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两高一剩”行业的绿色转型,优先满足去产能、轉型转产、技术改造等环节的资金需求,拓展订单融资、保理等供应链融资业务,形成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同时,发挥银行业机构在耗能行业和融资中的传统优势,拓展环境信息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围绕环境污染治理、清洁能源、废弃资源再利用、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绿色产业,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金融业务领域,特别是加大对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推广,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二是建立与“绿色信贷”相呼应的绿色保险体系,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巨灾保险制度,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债券项目保证保险”等,增强企业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应对能力,防止风险转嫁造成信贷风险,助推绿色金融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完善绿色债券相关制度、上市企业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等,鼓励相关金融机构以绿色指数为基础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

(三)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塑造绿色企业形象

推动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原则,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进行决策、管理时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要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企业文化体系,以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作为企业追求的发展目标,让绿色价值观成为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将开展绿色融资、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创造绿色品牌作为企业的绿色愿景。将绿色价值观融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全面执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实施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制度,形成一套系统的绿色规章制度和监督执行机制。加强企业绿色办公和运营管理,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绿色出行以及收集监测企业排放数据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及能源消耗,减少企业运营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绿色意识

通过加大对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宣传力度,并借助政策激励,奖励对环境负责任的投资者,惩戒对环境不负责任的投资者,提高投资者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投资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普及绿色消费理念,为购买绿色金融产品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将居民的绿色消费指标纳入个人征信评价体系等,通过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倒逼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投资和消费的联动效应,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俊.关于绿色金融的文献综述[J].经济师,2016,(12):40-42。

[2]刘钰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需关注问题及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7,(1):76-78。

[3]马骏.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25-32。

[4]田彗芳.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欧美国家的经验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6,(11):27-32。

[5]易金平,江春.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2):1-4。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behaviors of the government, banks and enterpris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when 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analyzes their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velop green finance in China, such a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ake the initiative actions with the activ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Keywords: green financ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bank and enterpris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校对:续静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环境
环境清洁工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漫观环境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