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博物馆馆”牵驴登台赵半狄:说出来,就不对了

2018-10-20 05:36王诤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聚会艺术家创作

王诤

告别“熊猫”之后,“Party”(派对)成了中国先锋艺术家赵半狄这三年来“搞创作”的关键词——在过去的两年内,赵半狄分别在成都郊外、收藏家的晚宴和宅邸等地点举办多场Party,并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行了两场野餐。尽管己然和“派对”二字杠上了,但深居简出的赵半狄依旧和周遭的圈子乃至整个社会保持着某种游离。今年,并不是各大活动、夜场上“派对动物”的他。决定把动物带进自己的派对。

就去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提议下,赵半狄在尤伦斯举行了名为“赵半狄的中国Party”的回顾展,从当年8月5日持续到10月22日——彼时的展览是赵半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个人展,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展出艺术家1987年以来创作的十余件/组作品,媒介横跨时装、影像、电影、行为与绘画等。其时的评论认为赵半狄对中国持续演变的社会现实进行浪漫的个人化叙述,本就不啻为一场将世间百味熔为一炉的“奇异Party”。而他時而作为旁观者,时而作为介入者,抽离或参与这场盛大而炫目的“Party”,“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意识形态、商业价值观与个人化的表达之间,利用媒体与文化的力量敏锐地捕捉某种荒诞感,甚至试图重塑当代的境况”。

这样的述评可以在其时展厅门口陈设的小型装置作品《一个童话》上,轻易地便找到些许观照:那还是在1994年,在荷兰策展人戴汉志策划的著名展览“月光号”上,有一件作品被人们津津乐道:艺术家将数朵以十元人民币叠成的“花”置于浸润着血液的花瓶中的肋骨上,制造出甜腻诱人而残酷可怖的消费社会景观,这件作品的名字便叫作《一个童话》,是赵半狄在放弃绘画不久后完成的装置。

以2017年的赵半狄个人展为节点前溯一年,2016年一个秋日的黄昏,一场“派对”在成都郊外山泉镇一汪碧绿的水池畔上演。池中安放着一台华丽的三角钢琴,一袭黑衣的女演奏者下水,开始弹奏肖邦的钢琴曲。穿着长筒雨靴的赵半狄也泡在池中,或近或远地观察体会,不时拍照,也会蹚着水踱步到画布前,认真创作新作《中国Party·肖邦》。自若的反常,认真的随性,艺术家想说的其实很简单,“风度翩翩的宾客沉醉在音乐和美酒问,一切很美妙,却令人不安”。

但这种“不安”,人们却似乎早已谙习。世人想问的是,作为画家的赵半狄会回来吗?遥想当年,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古典画室的天之骄子,赵半狄的毕业作品曾被中国写实油画“宗师”靳尚谊给了全年级的最高分,满分五分。而后行走江湖,他早年的《涂口红的女孩》、《蝴蝶》现如今也接连在各大拍场上砸出千万级别的声响……一切的一切似乎在表明,如果他愿意捡起画笔,重拾商业价值可谓探囊取物。但从艺术家身边传出的信息并不支持大众的猜想,人们大抵知道他现如今长居北京,尽管“派对”成为他而今创作的关键词,但他本人却绝对不是各大夜场上的“派对动物”,“我不会再认为自己是画家了,也没有画家梦了,我以后还画不画,我也不知道”。

尽管不是“派对动物”,但今年赵半狄带给世人的惊喜却是真的把动物带进了派对。瑞士当地时间6月14日晚,他的最新行为艺术作品《驴之芭蕾》在瑞士的苏尔西揭开面纱,在收藏家乌里·希克的晚宴进行到高潮时,赵半狄牵着一头毛驴径直走向早就布置好的舞台,在把驴子拴在舞台中央的木桩上后,便隐匿在宾客中间。旋即音乐响起,芭蕾舞者合着旋律登台迎风展翅,围绕驴子表演《天鹅》!事后,考虑到动物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赵半狄曾表示,自己并不会在中国“复制”这次表演。

但他食言了。8月31日晚8时,以“夜间博物馆”为名,CHAO Art Center成功启动派对“开馆夜”——夜晚广纳惊奇,夜晚属于创造者,因为“梦乃是最古老的美学活动”。作为“夜间博物馆”首位“馆长”,赵半狄将酒店地下一层宽阔的艺术空间变为创作第一现场,组织者提前放出话来,当晚艺术家将把一头驴牵上舞台,同钢琴演奏者、芭蕾舞演员、男女高音演唱家们一起轮番表演!在正式开演前,赵半狄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尽管不再头顶“熊猫”,但一顶黑灰色的线帽依旧罩在他头上,“不戴个东西,会觉得很不习惯”。在刚刚出伏的北京,他眉宇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为什么要把毛驴牵上舞台?毛驴本身在中国文化中的意涵有何观照?面对一连串的发问,赵半狄怔了一下,“我很想说出它在指示什么,但是我一说出来肯定就有问题。说出来,就不对了”。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赵半狄

Q在艺术也讲大数据的今天,你同这个圈子,同社会依旧表现出一种疏离感,甚至偶或冒犯,我们该把这视作你的生活态度还是创作态度呢?还有,我注意到你还在使用一款十年前的诺基亚手机……

A现在真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也看到了很多用大数据对艺术进行的分析,比如我们可以从大数据的分析看出什么风格的艺术品更受关注和欢迎,甚至我们也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多媒体和VR艺术。但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远离大数据,要相信小数据,我的性格决定我要做一个少数派。至于这台手机,因为它小嘛,放在西服哪个口袋里都不影响造型。我并不拒绝网络,我也用iPad。

Q你如何定义今晚的表演,在你看来这是一场浸入式演出吗?以及,你希望这头毛驴同高雅艺术间构成什么意义?

A我觉得浸入式的艺术现在被搞得像一个自拍的场所,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浸入内心,在人们认知层面造成影响,而不是纯粹感官层面的取乐。今晚的演出每个节目都是我精挑细选的,出自我纯粹的个人趣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小小的艺术性的聚会。我很想说清楚我的“驴”的理念在我这个艺术现场中是什么,但是只能是欲言又止,说出来的话我自己可能发现不完全是那样,我只能说现在这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我希望的艺术呈现,所以我并不想用一个非常逻辑化的语言去把它解释清楚,我们现在做的这个派对一定要是无法代替的才好。我觉得这个表现形式就是无可代替的。

Q告别“熊猫”之后,“Party”(派对)是你这三年来“搞创作”的关键词,你怎么看待这个词汇的定义?

A我觉得叫“聚会”也是很好的,之所以叫Party是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聚会其实是在“分享”,不是自己在跟自己喝酒,是大家聚在一起分享我自己的感受。我希望我能从自己走出来跟大家分享点什么,未必大家都是艺术家、画家,聚在一起就是要寻找彼此的共同点,这就是我们聚会的理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这个聚会做得有内涵,有质量。

Q这两年你还是捡起了画笔,你会继续画下去吗?

A我之所以画画是因为有几个项目逼着我去画,本来我已经不画了。在大家都在玩儿多媒体、VR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认真画点画反而是非主流了,这个说法让我有一点儿动心。

今年我很主动地创作了一张,画了两个年轻的女孩儿,她们的身份和价值观都是很特别的,我画完以后才能说她们是谁。

Q作为艺术家,你现在的纠结和不满各是什么?

A我还是比较纠结艺术到底是什么。我永远怀疑艺术是什么,怀疑是一个开始,于是我总是有一个冲动不满足于书本上描述的那些东西,我尝试过很多的艺术门类,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抽象画等等,不是好奇心在驱使我,而是我的一种情愫。现在总结艺术是我触摸这个世界的通道,我很珍惜这个通道,就是通过做艺术能够看到和触摸到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地方。

我在创作的时候,很多时候由于我的创作没有前人的样板可寻,我会觉得孤单,在中国你很难看到真正有深度且敏感的艺术评论,这是我一直都感到遗憾的。

猜你喜欢
聚会艺术家创作
不聚会少出门外出做好防护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快乐的聚会
生日聚会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