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
【摘 要】
在语文课堂研究中发现,小学生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思维,他们经常想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在此期间,加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各种促进作用。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培养效果不佳。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课堂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持,人类发展进步与创新思维形成密不可分。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培养自己的創新能力。对小学生和成人的思考能力比较后发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其他阶段更积极,不受内在思维的某些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构建新的想法和体系,所以教师应该构建更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我分化
语文课程的魅力在于其语言的美,这可能在体现在文中表达的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或一个符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展示语文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路,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创建一个教学情境。创新就是要摆脱原创思路的束缚,在思维上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更加进步和科学。为了培养创新思维,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有这种条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会创建一个相关的教学话题场景,小学生很容易被吸引,更愿意参加语文课堂,积极回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应该更加积极和鼓舞,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视角。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比较活跃,但有时会产生一些更可笑的想法,其实也包括一些小学生更独特的想法,也有创造性思维的元素。在教师实践教学中,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基础上,实施以培养创新思维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适当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老师对于不同寻常的学生应该充分尊重,鼓励学生坚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新立异并不适合用来夸奖学生,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标新立异”,运用创新思维实现更好的发展。
2.拓展小学生的思维
思维的产生始于一系列基于学生自己的问题和好奇心的思考。如果你想得更多,思维也更容易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进行思想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课本的内容。在学生的眼中,教科书的内容必须是正确无可争辩的,但实际上,许多教科书会产生各种错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疑点思想素质。对于语文学科的研究,很多内容比较主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应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理解。通过与同学讨论或查找信息,他们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答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其次,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的质疑权威,利用外部的一些内容让学生理解,用来质疑权威,而不是完全迷信。例如《比萨斜塔》中,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述伽利略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设备推翻数千年来错误的影响理论,在此期间告诉学生很多人有时间做实验的条件和能力,但不是一个人做的,主要原因在于严重缺乏质疑权威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可以使学生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走出来,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任何问题上,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3.深化学生思维,突破固有障碍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一些原创性的想法,让学生不要被自己看到的观点约束,而是应该在自己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虽然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有时候小学生的看法看起来比较幼稚和可笑,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后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本身也蕴藏着自己的观点,学生对相关事情的分析和处理同样有自己的理由。过分干预容易让学生失去思考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注意清楚学生思维的障碍,帮助学生克服,包括一些思维模式和过于迷信的权威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多重思维中看问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形成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思考深化,更容易实现创造性思维,通过实现创新活动的转变。教师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更多创新。
【结 语】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与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制定有效的培训策略,从多个角度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黄朝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张淑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