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落点 引导阅读质疑

2018-10-20 05:16李早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9期
关键词:宋先生题眼宋庆龄

李早

【摘 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质疑十分重要,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背景,对基于文本题眼、文本重点、文本矛盾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质疑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文本落点 阅读质疑

朱熹特别强调质疑的重要性:“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就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能够主动提问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也使得当前的课改不得不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有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热情,同时也有能够显著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

一、基于文本题眼,引导阅读质疑

当前教改理念下,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本位。将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就是说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教学模式牵引学生,而应当充分交还学生提问的权利。课堂教学伊始,学生很难快速入情入境,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基于内容展开提问,必然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梳理和有机整合,就能够充分彰顯其“提纲挈领”的功能。

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板书完课题之后,笔者让学生共同朗读,之后这样“让问”:

师:在完成了对课题的难度之后,大家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其中的“我”是谁?

生:“我”应该是怎样的模样?

生:“我”因何而感到自豪?

师:刚才的提问都很有价值,那么接下来的环节,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朗读课文,看看是否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题目又被称之为题眼,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通过题眼就能够基本了解文本内容。于是笔者以题目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立足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核心,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和交流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基于文本重点,引导阅读质疑

对于有些问题而言,学生渴望寻求答案,然而又不能够自主解决;期望有所表达,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也是开展“让问”的最佳契机。作为教师,既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每一寸变化,结合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自主提问,并在“愤”“悱”之处释然。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为何宋庆龄先生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并进行如下“让问”:

师:课文学习进行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提问的呢?

生:课文标题明确指出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樟树,为什么在文本的第五自然段会提及石榴树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这也刚好是我的困惑之处呢!(笔者假装困惑不解)是不是跑题了?(生摇头)那么,写石榴树究竟有怎样的目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提及石榴树是为了和樟树进行比较,由此突显樟树的可贵。

师:听起来是似乎些道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叫做对比。在我们之后的写作练习中也可以借助同样的写作手法,这样更能够突显事物形象的鲜明性。

师:那么大家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生:实际上,樟树并非稀有物种,几乎随处可见,可是为什么人们都爱和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合影留念呢?

师:这一问题有深度。对于宋先生故居前的两棵樟树来说,究竟存在怎样的特别之处?作者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情感?谁能够结合提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见解呢?

生:我认为,这两棵樟树被人们认为是宋庆龄先生的化身,人们喜爱这两个樟树,实际上就是对宋先生的喜爱与尊重。

师:可是为什么说它们是宋先生的化身呢?它们与宋先生之间存在哪些相似之处?

生:宋庆龄先生一身正气,充满着革命动力、青春活力,这些都与樟树身上独有的拒虫的香气以及蓬勃生机相同。

师:现在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这两棵樟树,实际上是为了写谁?

生:宋庆龄先生。

师:这同样是一种典型的写作手法,叫做借物喻人。

当学生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产生疑惑,教师切不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应引导学生提问,通过交流与探讨或者自主搜集资料,使学生能够亲历释疑过程。此时的学生的思维必然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经过教师巧妙的点拨和一系列追问,必然可以实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直击和突破,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力,促进思维发展。

三、基于文本矛盾,引导阅读质疑

有些文本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矛盾之处,以此设计提问,必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教师应善于借助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自主交流以及自主钻研,定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水》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绘了母亲用一勺水浇淋“我们”的场景,笔者紧扣这一契机开展“让问”:

师:读到此处,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速应该是很快的,为什么作者会说“缓缓的滑过”呢?似乎有些矛盾。

生:作者还说这一勺水如同一条小溪,我认为此处也是矛盾的,一勺水的量再大,也不可能如同小溪一般。

师:听起来大家的话都很有道理呀,是否还存在其它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作者这样形容,是为了体现炎炎夏日中,一勺水为他们带来的清凉之感。

师:想必大家也经常会洗澡,你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从未有过。

师:可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生:因为他的家乡极度缺水,难能洗上一次澡,所以才会拥有那样的感受。

师:这些看上去存在矛盾之处,实际上正是作者的独特用意。

基于矛盾之处学生形成引导,使学生可以大胆质疑,紧扣关键词反复琢磨、仔细品味,既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使用之精妙,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积累有益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民主且和谐的课堂氛围,应当将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交换于学生,应当立足于文本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确保充分的耐心,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只有当学生不断的尝试提问、努力解疑的过程中,才能够促使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培养。

猜你喜欢
宋先生题眼宋庆龄
董小姐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沁人心脾的冰红茶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违背诚信月薪5万元工作丢了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手机连环骗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