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丰
【摘 要】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的公平与否关系着社会公平和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只有重视教育才能富国强民。中国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不平等现象,尽快现在已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仍有不平等现象存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追寻我国教育不平等表现和制度成因,以期为进一步转变教育不平等现象而出一份力。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制度因素;社会公平
社会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对而言的平等,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待遇相对平等,没有专享的特权。教育平等并不是要求平均主义,而是希望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经济收入的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使得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相同的对待,我们就称之为教育平等;相反在教育方面受到的对待不同,待遇也不公平,我们就叫做教育不公平,制度因素是导致教育不公平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一)城乡不平等
农民工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城里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城里的孩子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公立学校就读,农民工的孩子因为没有住房和户口就要被拒之门外,只能到简陋的民办学校就读。师资力量,环境设施,硬件设备都相对落后,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在受教育上存在不平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而很多农民工的孩子也随着父母踏入城市,但因为城里公办学校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孩子上学的需要。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接受教育,爷爷奶奶就成了孩子的看护人,隔代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情感和学习。
(二)性别不平等
男女的不平等影响了受教育的平等。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提倡男女平等,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男女的很多不平等。在农村,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观念,许多父母觉得女孩没必要读书,只要学点简单的认字,能够书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所以在农村,有的重男轻女的家庭只给男孩上学读书,把女儿留在家里干家务活饲养家畜家禽增加家庭收入。很多农村不上学的女孩很早就步入婚姻殿堂,早早地挑起家庭重任。她们对知识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
(三)学校的不平等
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也存在教育的不平等。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普遍都高于普通学校。每年重点学校招生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是较为优秀的,重点学校录取剩下的学生才分配到各个普通学校,重点学校也是国家或省级重要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对重点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和招生就业等多方面有重点保障,重点学校在某些资源、权力分配上都有优势,政府对重点学校的支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很多家长看中了重点学校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争着将孩子送往重点学校[1]。进入重点学校的门槛很高,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也使得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加剧了,导致学校教育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名校和普通校造成了学校的分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四)家庭的不平等
教育的不平等也表现在家庭的经济收入上。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接受好的优质教育,而家庭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低的家庭的孩子只能选择“差学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造就了现在各个经济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贫富不均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家庭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他们子女享受的基础教育的不平等。
(五)个体的不平等
后进生与优等生在接受教育也会容易不平等。每个孩子先天的智力状况不相等,有的孩子聪明但心思不用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一些,做什么都要比别人慢一点。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智力相差无几,对他们一生具有影响力的往往是后天教育。如果教师都能因材施教不歧视后进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生,也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在很多学校只讲唯分论和应试教育,分数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唯分论让学习差的学生成为老师批评、家长埋怨和同学戏弄的对象,这些所谓的“差学生”心灵受到打击和伤害;他们没有信心争取提高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老师、家长宠爱,被同学追捧,有的老师甚至还特别指点引导,这样学习成绩好的更好,成绩差的更差。
二、造成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一)招生制度的差异性
招生制度出现不平等现象也是教育不平等的因素之一。各省份的招生条件和分数各不相同,高考录取是各省市根据地区和考生的户口不同来确定录取线的不同。本地区的考生相对来说录取分数要比外地的低,少数民族的考生也有优待。比如,北京的几大名校,北京户口的考生录取分数线要比外地的低很多,外地特别是江苏的考生要高很多,户口地域的限制造就了高考的不平等。这样不平等的录取形式让很多人才被拦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性
分配不均的教育资源也是教育的一个不平等因素。如:农村和城市、内地和沿海、东西部资源的分配不均。经济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升学率都很低,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有些山区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农村学校没有美术、音乐专业的教师,缺乏专业教师无法开展美术、音乐的常规教学,孩子的兴趣得不到开发,农村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城里的孩子拉开了距离。非常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又进一步加深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身处偏远的农村或西部地区的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多山的贵州,学生上学在路上就要花费一到两小时,上学路途遥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寄宿学校的宿舍拥挤、厕所简陋、没有浴室、没有热水供应,配套设施设备跟不上严重滞后,也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里普遍存在问题。而城市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能配套跟上。这种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给学生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衡。
(三)收费制度的不合理性
现在的高校收费越来越高,普通家庭无法承受高收费。经济条件差的贫困家庭因为高额的收费,有很多孩子因此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的高校学费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速度的明显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上学可以免收学费,但可以收取适当杂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还有的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乱收费现象,包括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学校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如班费、学习用品购买费等人为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这些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使教育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2]。
三、缓解我国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基本思路
(一)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教育发展新动力
想要消除中国教育不平等现象的需要改革教育制度的不公平。不公平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公民平等地接受公共教育和提高素质,不利于提高社会公正不利于实现教育公正。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如果不能被重视,教育改革无法深入進行。缺乏教育道德也会使社会对公共教育的信任产生危机。教育公平是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主要表现在社会给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需要有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只有教育公平了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才会增强;贫富差距也会逐步缩小,教育的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增加更多人的正义;确保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正常流动,保证人与人、各阶层之间和谐相处减少矛盾。
(二)遵循教育公平原则,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1、九年义务教育原则
九年义务教育制是我国将教育确定为人生存和发展最起码的、最低的也是最必要的教育,接受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教育可以使每个适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有学可上,孩子在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的教育硬件设施的配置如:多媒体的点电教化、实验室里的设施、教学工具、各功能室等和教师素质水平配备到位[3]。
2、补偿教育利益原则
我国的社会制度在教育上还存在差距,教育在分配的权利上存在不利群众的教育,对这种现象在教育权利实行时必要进行调整和补偿,使这种不利群体的普遍现象得到收益。补偿教育原则为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创造条件。
(三)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把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科教兴国战略一直是我国倡导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得教育机会得到平等,但是孩子的先天条件各不相同,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同,这需要公正地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样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按比例分配原则。据统计,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分配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所以,想要取得教育公平必须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的专项教育支付力度,对教育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这也是遵循教育公平原则[4]。
(四)调整教育评估体系,全力促进教育平等
我国教学长期以来一直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但是这种精英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观念还是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模式导致了学校分等级,学生分好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的教育评估体系无法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从民族的整体考虑,需要调整教育评估体系,新评估体系中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行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四、结论
我国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就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的,很多地方还是有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在某些老师眼里还有后进生与优等生之分。为了更好地寻求教育的公平性,本文指出要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教育发展新动力,遵循教育公平原则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教育评估体系,全力促进教育平等。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制度原因[J].科学咨询,2003(6):20.
[2]严新.浅析制度因素对校本管理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4(28):6-8.
[3]王霞.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J].科学时代,2011(12):6-7.
[4]杨斌芳,侯彦斌.我国教育不平等现象及原因浅析[J].喀什大学学报,2004,25 (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