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探索

2018-10-19 18:51管树泉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管树泉

【摘 要】在交通建设领域,公路占据着重要地位。公路隧道是公路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路工程施工的重点。在公路隧道施工中难免存在不良地质段,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施工处理技术,确保公路隧道及其不良地质段的施工质量。本文浅析了公路隧道施工概况,探究了公路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以期为公路隧道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路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技术

公路建设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在必要情况下,需对公路隧道进行建设施工。公路隧道施工深受环境因素和地质条件影响,难免需要在不良地质段开展施工。不良地质段施工增加了公路隧道的施工难度,且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因此,必须深入考察不良地质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处理技术,有效保障公路隧道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质量。

一、公路隧道施工概述

公路隧道施工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强的复杂性。在公路隧道施工前期,要加强相关准备工作,避免各类消极因素对公路隧道施工的不良影响。在公路隧道施工中,要采取先进的开挖技术,确保开挖施工的安全有序。通常,要对公路隧道周边环境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预先对截水沟进行设置,有效避免公路隧道施工渗漏。同时,洞口回填对于公路隧道整体施工具有重要影响,在公路隧道实际施工中,要采取正确的回填施工形式,实现对地下水的有效预防,避免公路隧道施工渗漏。要加强公路隧道洞口预设相关工作,有效保障其具备良好的支撑力。要避免在雨季开展公路隧道施工。另外,要加强公路隧道施工防护措施。公路隧道开挖阶段存在较大范围的不良地质段,所采用的防护形式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要强化支护防护工作,实现对公路隧道挖掘量的有效减少。防护机制涉及诸多内容,要在开挖施工的同时,实施有效的边坡防护,有效避免边坡发生坍塌,进而有效保障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1]。

二、公路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

1、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隧道洞口段是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薄弱环节,具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人员要在结合开挖处对爆破施工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围岩量测技术进行使用,有效保障隧道洞口施工安全。隧道洞口相应的两侧部位通常具有较为陡峭的山体,且具有相对较薄的覆盖层,开挖施工难度较大。为有效保障隧道洞口施工安全,必须严格遵循施工方案开展施工。在隧道洞口施工前,可对洞口仰坡部位实施全面有效的防护,有效避免山体滑坡,还可在径向和环向对空注浆锚杆进行设置[2]。常用的隧道洞口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如下两类:(1)地表加固技术。要强化注浆加固。要对注浆小导管进行采用,对隧道洞顶坡面实施全面加固。施工人员要对宽度进行控制,使之保持在32m左右,并对长度进行控制,使之保持在21m。同时,将间距控制在1.4m×1.4m。要采用Φ22钢筋作为锚杆,将注浆水灰比设置为1:1。完成锚杆施工后,要挂双层钢筋网,并使双层钢筋网保持一定距离,并加强网片以及导管联接。最后,要采用混凝土对坡面进行密封,将混凝土喷射在洞口仰坡坡面,对第一层钢筋网实施有效封闭后,再次对混凝土进行喷射,并对第二层钢筋网进行悬挂。施工人员要确保混凝土喷射厚度与设计厚度保持良好的一致性[3]。(2)加固洞口段围岩技术。隧道围岩缺乏稳定的结构和较强的抗压强度,开挖施工极易导致隧道围岩出现碎裂或者变形。对此,要通过各类加固技术,诸如注浆加固、构造改善等技术有效加固洞顶围岩,在仰坡坡面对三个超长锚杆进行设立,其设置方法如下表1所示:

2、富水断层破碎围岩施工技术

通常,断层破碎带内岩体呈现出碎石、块石以及角砾状等挤压破碎形态,还呈现出少量断层泥形态,具有相对较低的岩体强度。同时,断层破碎带围岩压力渐趋增大,自稳能力则渐趋减小,极易坍塌,断层破碎带施工难度较大。(1)断层破碎带存在涌水现象。围岩破碎自稳性较差,极易导致断层破碎带产生涌水现象。对此,通常采用双排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进行处理。需将泄水孔布置于小导管上,并确保上层导管相应的环向间距相对于下层导管相应的环向间距较密。要基于实际情况,良好开展下层导管注浆堵水施工。该技术实质是对围岩破碎进行有效使用,并对部分源于掌子面外的外层导管排除,再通过注浆实施堵水处理,实现对掌子面水量的有效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有效避免围岩掉落,并防止塌方现象。(2)富水软岩夹泥沙伴有大量涌水。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此类围岩出现通常具有相应的预兆,在对该围岩进入之前,即出现围岩变软情况;钻孔过程出现跳钻、卡钻;钻孔后流出浑水,且孔内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等。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此类情况,并基于实际情况的具体需要,将掌子面临时封闭,并加打泄水孔。首先,对来源于掌子面前方各方向的相应围岩实施放水降压,在此基础上,借助小导管或者管棚注浆,对前方软弱围岩实施有效固结。在开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有效提升公路隧道自稳能力,减少塌方事故[4]。

3、岩溶地段施工技术

存在填充物的溶洞会对公路隧道施工造成较大危害。因此,专业人员要深入分析潜在的地质灾害,并借助相关数据,实施预报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物探手段,或者开展超前深孔探测,对公路隧道前方相应的地质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并对各类型岩溶形态进行分析,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临时支护措施。若要对开挖断面进行扩大,需对管棚进行增设,并在隧道断面相应的纵向发育长度上对岩溶具体类型以及管棚实际长度进行确定。若开口长度相对较短,且机械设备能良好满足相关需求,则选用一节管棚通过的施工技术。若满足如下条件,则可对多节通过的施工技术进行采用:岩溶具有较大规模,且施工机械设备能实现对实际需求的有效满足。要采用直径大小在80mm到100mm的钢管,并对间距、充填物颗粒数量以及具体类型进行确定。完成钢管顶及注浆各项工作后,通过预注浆技术对充填物进行固结,并将固结范围控制在2m以下。为防止溶洞掉块,避免知乎体受到冲击破坏,可基于实际需要,在上堆码片石对缓冲层进行铺设[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公路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要深入考察不良地质段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选用具有较强先进性和有效性的施工技术开展不良地质段施工,有效降低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增强施工安全,并实现对公路隧道工程整體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志达. 公路隧道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探索[J]. 山西建筑, 2017, 43(22):174-175.

[2]诸葛跃芳, 方俊杰, 迟文明. 公路隧道施工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探索[J]. 赤子(上中旬), 2014(13):342-342.

[3]徐建仓. 公路隧道施工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探索[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2).

[4]刘烨. 公路隧道施工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 交通世界, 2016(19):92-93.

[5]张加志. 公路隧道施工及其不良地质段施工处理技术分析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