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臧志美?朱日清
摘 要: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治水历史。2017年11月,山东省水利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发出通知,对开展历史著名水利工程、治水人物及传说调查和资料征集活动作出部署。本文以韩信坝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史料基础上,挖掘其历史渊源、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近现代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优势及对策建议,以期探寻历史水利工程的现代功用,进一步展现历史水利工程的蓬勃生命力。
关键词:韩信坝;历史;水利工程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歇后语,在今天诸城、高密、安丘交界的潍河两岸,坐落着一座以韩信命名的古坝遗址---韩信坝(又名韩王坝)。这是在公元前203年兴建的水坝,经过了众多媒体的宣传报道,韩信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古代水利工程,更是一张宣传齐鲁水文化的名片。
1 韩信坝得名的历史渊源及坝址探究
韩信坝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相传是因韩信在此筑坝壅潍水大破楚军而得名。据《水经注·潍水》记载:“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史记》中对这次战役有更为详细的描述:“龙且与信夹潍水阵,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对于这场战役,学术界也有一些疑问,潍河是一条平均宽度约为200米的河流,且流量不大,仅凭潍河的水,并不足以阻挡龙且的军队,韩信是如何巧借“夹潍水而阵”以数万汉军战胜龙且率领的20万大军的呢?原文联副主席陶钝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潍河的两边有两大块洼地,韩信吩咐士兵们按照两个洼地的地势,从东西两个方向挖了两条大沟和潍河联通。这两条沟(史称韩信沟)将被韩信坝壅住的潍水引到东西两个大洼里,然后筑起砂囊存蓄起来。移去沙囊之后,两片洼地的河水就又沿韩信沟返回河道,就这样把20万敌军截成了两半,“韩信坝”因此留名千古。
关于韩信坝的准确位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水经注》记载:“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蓄以为塘,溉田者也。”《诸城县志·山川考》载:“自巴山之北五里曰上坝,又北十七里为中坝,又五里为下坝,今皆名韩信坝。”清代著名文士李澄在《淮阴三坝记》中也有相似的表述,“上坝在东武巴山西北五里许,北去一里为中坝,迤北二十里为下坝”。结合今诸城地理分布情况,上坝位于现诸城市相州镇小古县村,中坝位于郭家屯镇后凉台村,下坝在尚家庄村。三坝都被传称为“韩信坝”,但中、下坝处于平原地带,筑坝蓄水的可能性较小,而上坝位于山丘之间,两岸地势高,更适合建坝,《水经注》中的韩信坝指的应是此处。在“蓄以为塘”旧址处,今建有古县水电站,用来为附近村落发电及灌溉农田。
2 韩信坝对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
2.1 韩信坝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史书记载中,韩信坝常与古潍水堰等同起来,宣统《山东通志》载:“今韩信坝即潍水西南堰,以韩信令军士囊沙而附会也”,《高密县志》中“潍水堰故迹,既所传韩信坝是也”,足以佐证历史上潍水堰即指韩信坝。早在汉初,诸城有个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位于昌城到城阴城一带,当地民众择水而居、依河而生,在潍河两岸筑堰蓄水,用来灌溉农田,因此农业发展迅速,昌县、石泉、高密一些城市也由此兴盛起来。据史料考证,潍水堰一带历史上曾有“稻谷城”,《高密县志》云:“县西南五十里,潍水堰侧,土人呼堰为赵贞女坊,南有高堤,即稻城遗址。春秋称琅琊之稻。”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故稻城在县西南潍水堰侧,汉时立堰造塘,溉稻合数千顷,县因此得名”。元代于钦的《齐乘》:“高密西南潍水堰土人呼为赵贞女坊……引潍水以溉稻田,名其城,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匹梁”。可见,潍水堰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史书记载,直至唐代,潍水堰仍是溉田千顷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
2.2 韩信坝一带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水利文化
潍水和韩信坝滋养了一方人民,也给这片土地赋予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韵味。从汉代开始,韩信坝一带一度被称为虎踞龙盘的风水宝地,周边的历史名人层出不穷。据民间传说韩信攻占高密时,“望北有王气,凿沟以扼之”,这就是韩信沟的由来。历史上,高密曾经多次作为都城,时间长达数百年,因此潍河一带人文十分活跃,两汉魏晋时达到鼎盛。西汉著名学者盖公,善治黄老之学,《汉书.曹参传》记载“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苏轼曾在密州做太守,他亦对盖公十分仰慕,建造了盖公堂,并留下《盖公堂记》传世。清朝以后,韩信坝周边更是涌现出许多名仕大家,如清代大学士刘统勋、著名书法家刘墉、金石学家刘喜海、著名文人王钺、兵部侍郎王念庵等。
3 近现代韩信坝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
时过境迁,韩信坝如今已失去原有的蓄水兴农的重要作用,仅存的遗迹是位于诸城以北五十余里、潍河东岸的一座小土石山的山麓。然而作为在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水利工程,仍然可以结合工程自身特点进一步探寻利用方向,使其继续发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韩信坝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早在清朝初期,“韩王坝月”就是远近闻名的诸城八景之一,“韩王坝月”指的是每逢天气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韩信坝一带河床上的星罗棋布的小水坑里,各有一轮明月闪闪发光,河水从中川流而过,微风徐来,月影摇曳,再加上两岸水草碧青,景色十分美妙。诗作《韩王坝八咏·其四》做了这样的描述再现这一美景:“冷风号水急,寒月照沙白。有客说兴亡,渔人拾剑戟。此际意无穷,陶陶欲永夕”,可见韩王坝月的优美景色。
回到现代,初春时节韩信坝也是高密、諸城、安丘的一带的人们首选的郊游踏青地点。《清明日饮韩王坝上》(王钺)、《过巴山醉别孙健之、宋简臣于韩信坝》(丁耀亢)等诗作更是说明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尤其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即清明佳节前后,巴山上风景秀丽、松柏苍翠、潍河中芹藻浮动,也是高密、诸城、安丘一带一道美妙的人文景观。
3.2 开发利用韩信坝的对策建议
韩信坝的历史厚重感和“韩王坝月”的美丽景色,为注沟镇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区和李家埠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展现了无限潜力。通过整合韩信坝等旅游资源,将这类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层次,也能为当地人们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
当前正值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黄金时期,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命名山东省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和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的通知》,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韩信坝”作为特色旅游资源,要借力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诸多政策,继续美化周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不仅是高密、诸城一带有名的游览胜地,更能成为在山东省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洲明.中国文学精神汉代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9-41
[2]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25
[3]王恩田.齐鲁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1-46
[4]《史记 第四卷》、《水经注·潍水》、《太平寰宇记》、《齐乘》、《高密县志》、《诸城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