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飞
【摘 要】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资源为要素,以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的,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发展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魅力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快速长足发展,国民经济平均10%左右增长,当前一些经济社会深层次问题突显出来,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长远、高质量发展,影响社會稳定和谐。快速的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持续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不堪重负问题,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如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绿色发展方式,是我国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与自然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如能源、水、林木、粮食等;人类社会发展则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保障,如人类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投入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好我们的自然保护区,江河水系、自然湿地、草原湖泊、农田水田等。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就是要防止人与自然之间出现恶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绿色发展要遵循科学原则,需要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测评和核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客观的评估结论,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全社会要行动,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林下低碳经济。比如,我们需要植树造林,需要美化环境。
绿色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与技术革命。通过技术进步,循环利用以节水、提高效率以节能、降低物耗以节材、集约使用以节地。这样的技术,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看,如果技术是革命性的,则会实现数量级的或质的飞跃,如使用零排放可再生能源的纯电动汽车等。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包括有关绿色发展方面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导向政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如果一些有示范效应的单位采用太阳能热水、采用光伏发电、使用纯电动汽车、鼓励公交绿色出行,带动的不仅是消费,也会反作用于生产。
发展绿色经济意识的形成,需要绿色自觉,也需要绿色政策法规体系的规范和引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这些要求和部署都有利于推进全方位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综合治理水污染、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必须要实现资源均衡配置,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将产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纳入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发展体系。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促进绿色发展的治理。一是需要依法治理。这些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不断建设完善,有力保障和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些行政命令式“一刀切”的强制性手段,可能会立竿见影,但不能保障可持续和公平有效的绿色发展。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法治,让企业、社会有预期,守规则,发展才能永保绿色。二是需要科学治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是一些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比如,草原载畜量,也是在一定自然气候条件下牧草生物质产出与食草动物生长需求之间的平衡。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科学认知和技术经济可行是前提。三是需要参与式治理。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需要企业作为绿色主体来实施,需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指向。公众的参与,不仅是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更是绿色自觉的源泉。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绿色互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绿色治理格局。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是绿色表象,而是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绿色革命、全面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向着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城市更新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战略规划研究——以上海市某区为例[A]. 丁亚婕,郭茹,曹晓静,王丹青,徐晋.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16
[2]云南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彭丽彬,王红萍.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 2005
[3]深人推行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生态环境[A]. 王澎涛,孟书锦.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09
[4]蓝天、碧水、绿荫、人和——构建宜居的大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A]. 程红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
[5]浅谈建设福州生态城市之我见[A]. 林书芳.福建省土地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4
[6]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路径的一个微观解释——广饶案例[A]. 徐小林,刘冲.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 2011
[7]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 邵绘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四届二次会议暨全国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1998
[8]浅谈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A]. 刘心悦,邓立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 2010
[9]努力建设海南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A]. 郑有轩.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论文集[C]. 2004
[10]走出民营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尴尬局面[A]. 胡娜妮.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