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摘 要】幕墙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而成长,国内现代建筑业从八十年代起步,跟随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产品上,由简单单一的门窗演变到复杂多变的幕墙,在公司的发展上,由最初的小团队发展到上市公司,在公司的运营上,由最初的全链条模式演变到各项专业分包。在这整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而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有的幕墙工程公司提前预见,迅速改变自己的运营模式,寻求危机中的生存发展,而有的幕墙工程公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对策,被逐渐淹没于经济的浪潮之中。本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下,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三大著名的幕墙工程公司的运营模式,结合当下两大龙头公司的现状,提出具有能使公司长远发展的运营模式,并推测将来的运营模式变化。希望得出的结论能对国内的幕墙企业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幕墙工程;运营模式;经济危机;变革
一、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1978年至1983年,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2)1984年至1987年,计划商品经济阶段(3)1987年至1992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阶段(4)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纵观这四个阶段,国内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始于第(2)阶段,而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了:建筑、交通、能源动力、通讯、水利等。中国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就始于这个阶段,写字楼、酒店、展馆、体育场、机场,经济活动所需的各种场所,呈现着巨大的需求。
二、国内现代化建筑发展概述
住宅房面:1950-1970年代,国内的住宅大多为多层建筑,少有高层,住宅标准低,设备简陋。到1980年代,住宅设计标准逐渐提高;1990年代后,住宅注重大卧室,出现双卫生间,公寓、别墅逐渐增多。公共建筑方面:1950年代,国内采用简单的砖混结构兴建办公楼,80年代后,框架结构取代砖混结构,办公楼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智能化,90年代后,各种展馆会议中心及星级酒店开始涌现,2000年之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三、国内幕墙企业的发展及运营模式变革
幕墙,通俗的解释就是建筑物的外衣。从专业上来讲,幕墙是建筑的外墙围护,不承重,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故又称为“帷幕墙”,是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有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审美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早期的城市住宅,楼层不高,出现过木质门窗,经过风吹雨打,很容易被腐蚀损坏。90年代后。逐渐采用铝合金的门窗,更加牢固、美观,抗雨水腐蚀。无论是办公楼还是住宅,造型方方正正,中规中矩,显得比较严肃。2000年以后,无论是住宅、办公楼、酒店、公寓,还是机场,建筑的造型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在保证功能的同时,追求外形的优美多变,现代化气息更浓郁。在材料的应用上,也不再那么单一,同一建筑物可采用多种材料,比如:石材、铝板、铝塑板、涂料等等,所应用的玻璃也出现单片、中空、夹角玻璃等。在1990~2000年这段时间,出现南下打工的热潮,大量人口涌入广州、深圳等城市。本身这个时期的各种商品需求巨大,再加上劳动力的增加,需要城市建设更多的住宅、办公楼。
晚几年起步的北京江河幕墙,在1999年正式注册成立。在2001年中标“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标志着“江河幕墙”在业界以黑马的姿态异军突起。其最初的运营模式同远大一样,全链条作业(设计-采购-生产-加工-组装-安装)。在1990~2000年这个阶段,国内房地产开始逐步发展,“远大”及“江河”运用相同的运营模式,逐步扩大着的市场份额。回望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年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但这次危机并没有对过内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水平不高,汇率基本稳定,也没有加入WTO。刚发展几年的“远大”业务范畴聚焦于国内,本身材料的采购也基本来自于国内,因此不仅仅是“远大”,其他幕墙工程公司,安然度过此次危机,稳定成长。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通过开放自身市场,使我国企业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机会。“远大”提前一年于2000年就组建了国际部,在国内战略布局完成后,准备进军国际市场,并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在亚洲市场打下基础后,于2005年拿下第一个欧洲市场工程——俄罗斯联邦大厦。由此,“远大”开始在欧洲设立分支机构。“远大”的国际化逐渐显现。而另一边,“江河”在2001~2005这几年之间,在国内市场稳扎稳打,于2003、2004年先后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开展业务。直到2006年年底,“澳门江河”的成立,标志着“江河”开启国际化发展模式。在这一年,“远大”的销售额达到79.1亿元,而“江河”达到30亿元。幕墙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做核心驱动,所以在“远大”、“江河”日益壮大的同时,所需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在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在当年年底,国内进出口总值表现为负增长,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可以看出,9月份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份开始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在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远大”在此次的逆境中创造了市場,当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而“江河”通过裁员,收缩业务以求安然度过此次危机。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国内采取一揽子计划。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从2009年之后,国际及国内经济环境开始好转,通过一揽子计划对国内经济的刺激,GDP增速在2010年重新站上两位数,达到10.45%,但到2011年,经济增速回落到个位数,达到9.3%。而这一年,“远大”、“江河”都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里程碑。2011年5月17日,“远大”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11年8月18日,“江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在这一年,“江河”还是单纯的幕墙工程公司,而“远大”是“远大中国”的控股子公司。以此看来,“远大”的每一步均领先于“江河”。
2011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爆发期,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上市融资后的“江河”所向披靡,全年营业收入达57.6亿,净利润3.37亿元;而幕墙龙头“远大”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00.8亿元,净利润8.5亿元。两个企业的海外分公司也迎来业务的快速增长。由于海外的人工安装费用高昂,所以基本上海外工程基本上只接单元体类型的幕墙工程,在国内加工组装,打包海运至国外项目工地。工程量的大量增长,对于产能要求日渐提高,“江河”开始增加生产线。“江河”走过2011~2012两年的鼎盛时期,在2013年开始,逐渐收缩海外业务并出售海外公司。在出售海外公司之前,2012年6月,“江河”收购了内装企业“香港承达集团有限公司”,2013~2014年,收购“北京港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2月,收購顶级室内设计企业“香港梁志天设计有限公司”。经过一些列的收购,完成了内外装的全面布局,以前业务单一的幕墙工程公司,变为“内外兼修”的集团公司。为了应对经济环境的大趋势,并追求多元化的盈利,“江河”在两年之内完成了蜕变。这个过程与“远大”几近类似。
2014年后,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建筑业受大环境影响,工程量逐渐降低。幕墙工程公司再次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直到今年,又出现了大量的人才返聘,幕墙行业再次复苏。
下面我通过表格及相关数据,分析“江河”在这个时间段中运营模式的变革,提出更优的一些建议。
江河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于2008~2011上市前的阶段,营业总收入能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缓慢,依靠单一的幕墙工程作为营业收入,其总利润及净利润几乎没有太大增长。2011年上市之后,通过收购相关领域的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的高速增长,但利润却不见改善,这是由于受到幕墙工程海外市场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当时极速的扩张过程中,首先低价中标,其次对于工期的把控,及海外公司的不善管理,在业界中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海外市场的不再信任,直接导致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局部的坏死,必须切除以求自保。吸收新鲜血液,让自己重新焕发生机。在2014年后,营业总收入基本维持在150~160亿元的区间,但利润开始明显有所稳定增长。公司集团化让“江河”站在上一个新的高度。
在江河的整个运营变革之中,“江河”意识到了大环境及大方向的变化,但可能忽略了自身治理的改善。在2014年之前,幕墙工程业务板块凝聚了大量的设计人员去驱动整个工程,分工过于细致,造成了人均产值不够高,总成本过高,利润增长困难。如果适当缩减或者设计分包,就能够有所改善。对于曾经的海外业务板块,低价中标本身被业界所不屑,出口的工程产品又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口碑,需要去反思是否是前后方在沟通管理上能有所改善。对于全链条模式:商务公关——投标——设计——测量放线——项目管理——采购——加工——安装——验收维护——收款结算。企业应该收缩“设计”的数量而提高其质量,将企业得优势集中发挥在项目管理上,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依靠强大的第三方去完成安装及验收维护。这样,全链条模式才能得到完善的配合,才能在公司本身的变革之中越做越强。
大型幕墙企业在以后的运营中基本都会走向集团化,而中小型幕墙企业会分离各个环节,相互合作,即设计专业分包、采购加工专业分包、安装维护专业分包,相互监督合作。2018年是幕墙行业的又一个机遇之年,在此祝每个幕墙公司都能硕果累累,每个从业人员都实现自我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者-杨瑞龙;《新周期》,作者-任泽平、甘源;《江河给幕墙行业带来生么》,来源于“幕民江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