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文化

2018-10-19 02:33沈江平
理论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

沈江平

[摘要]共享文化理念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墨颇多的共享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文化上的反映。共享文化的创建融贯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社会进程之中。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映现,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共享文化在创新中得到发展。共享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密切,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理念的最集中体现。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文化,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5-0027-08

共享文化理念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墨颇多的共享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文化上的反映,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体现了经济社会与文化辩证关系的理论前提以及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本质。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共享,也包括文化共享,即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进步、精神境界上实现共同提升、精神追求上实现共同发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共享文化与共享理念同出一脉,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演进的产物。

一、共享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映现

全球化背景下,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结合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总体性文化创新与价值重铸,建构共享文化是构成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国家理念、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步骤。共享文化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社会的文化旨趣,是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共享社会的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旨趣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维度的时代映现。

(一)共享文化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共享文化”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时代的理论探索结晶。“共享文化”是“共享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演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共享理念的必然产物。它必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理念下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文化共享向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造性体现和发展,是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目标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产物。

共享文化之所以成为主流文化的建构方向,是因为共享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向而行,是其主流文化本质的彰显。共享文化是指一种以共享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观念、信仰、风尚、制度为一体的文化样态,涉及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总体认知与评判以及实践取向和制度塑造,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高度契合。当前所有制的多样存在规制着思想和文化的多维存在和发展,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求我们正确对待文化发展中的多样客观现实。据此,在明确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合、引导客观存在的多样文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主流先进文化,抵御落后腐朽和外来错误文化思潮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要求我们构建出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文化,充实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夯实人们的精神力量,打造契合人民群众多样文化诉求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倾向呼之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共享文化的出场提供了可能和场域。共享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包容并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活力四射的文化,它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也意味着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性认识和尊重。共享文化,内在地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软实力和驱动力,锻造出社会实践新的精神面貌,更是落实和促进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产物。共享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力量进行新的整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现阶段,共享文化必然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一体,集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精神内核,体现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精神特质的统一,植根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由是观之,共享文化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全体人民在精神文化领域有着共同追求意愿、共同价值旨趣、共同精神家园的体现。它深刻地映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时代映现。在当前中国社会,坚持和发展共享文化这一新型文化样态,就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理念,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20唯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中,坚持构建和发展共享文化,才能保证共享文化真正普惠到每一个人,才能保证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建构属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共享文化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共享文化就是共享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发展的产物,进入到新时代,这一文化样态显得尤为凸显。从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新时代“共享文化”,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要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化条件”“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再到新时代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蕴含的“共享文化”的建构,文化发展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同步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保持高度一致。

由是观之,共享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社会定位相一致的文化样态。它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映现,其前提是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50-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的现实存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在精神生活、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正发生转变,这里既有量的增多也有质的提高,既有形式的需求也有内容的需求。另外,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地域、资源、个体等因素带来的较大的收入差距成为整个社会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新时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人们在精神文化的享有方面存在不平等的现象,这就迫切要求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诉求的共享文化,既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又要求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进步、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精神追求的共同发展与精神家园的共建共享。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591,共享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肯定受一定物质生产条件所影响。这是因为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在精神层面的呈现。同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也包含着文化的再生产。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活动,创造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共享理念下共享社會物质发展成果,同时也在进行包括文化在内的精神生产,尤其是在当前文化日益成为通用“货币”财富,文化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走向“文化经济化”;文化也日益融人经济,成为经济的引领和导向,走向“经济文化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融合,中国人民在共享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理应共享精神生产的成果。而财富应该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体,只有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于国于民都是不完整的。这就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既要实现物质财富的共享,也要实现文化的共享即建构一种“共享文化”。反过来,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是孤立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为一体的。一方的充分发展,必然为另一方的充分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因此,“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3]668在实践中,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以及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反作用。文化发展的领域越开阔、文化发展的内容越丰富、文化发展的形式越多样、文化发展的惠益人数越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就越能释放。

二、共享文化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决意做引领时代前行的使命型政党,做中国文化前行的引路人。共享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旗帜,创造性提出的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诉求上的本质的新型文化范式。

当下所追求和建构的共享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未来,与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相契合的文化形态。质言之,共享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体现,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旗帜。

(一)中国共产党是共享文化建构的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对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和自觉,对文化价值的作用就有着清醒的认知,成为中国文化前进的当之无愧的引路者和实践者。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由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共同作出的选择。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发展历史的“全部经验表明:这个事业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承认党的领导作用问题,在讨论工作和组织建设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这一点”[4]173。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及时调整文化工作思路,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方向,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共享文化建设思路。

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历史关头的文化选择与创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时代回应。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还着重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5]44“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句话,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文化部分的结束语,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具体说来,一方面它表征着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灵魂、主题和主线;另一方面它呈现出了共产党人和人民对文化的自信,也凸显了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共享文化正是共产党人新时代基于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理念而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范式。正如习近平所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5]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出新时代的特质和要求,新特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起点、着力点和归宿,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推动和提升文化公共服务品质,落实和践行文化惠民工程多点开花,更好履行文化新使命和文化理念。共享文化建设涉及面广,辐射广。它涉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巩固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思想道德的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和落实人民的文化权益,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中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

共享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物。共享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旗帜,创造性提出了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诉求上的本质的新型文化范式。简言之,共享文化就必然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同样,共享文化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绝不是说在文化建设中党要大包大揽,主导一切,绝不是乱加行政干预,违背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来保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吸取经验,不断调整文化发展理念和方式,及时调整文化工作思路,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作为当前文化工作的重点方向,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共享文化建设思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享文化建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传承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生;共享文化始终以人民发展为价值旨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诉求和兼顾不同人之间文化需求的差异,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共享文化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品性,以开放包容、自信从容的姿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共享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旗帜。共享文化在新时代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密不可分。“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帜”[6]277,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处在文化前进方向的潮头。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处于改革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激活了蕴藏于人民心底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精神生活的差异化对党和国家从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诉求更为凸显,共享理念正是在文化处于多样化状态、各种形态和性质的西方文化输人的境况中,由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庄严提出。共享文化作为共享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新时代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中国近代政党史上最具先进性的党。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时代性的具体概念,体现在其实践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共享文化的建构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到新时代的产物,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脉相承。因为,历史早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社会思潮的文化战线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始终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领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密不可分。其领导地位贯穿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等各个领域。建构共享文化,则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社会思潮中即文化建设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文化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享文化的建构必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把经济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中,不能有任何放松,不能有任何动摇。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共享文化建设寸步难行。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共享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共享文化建设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积极推动着经济的良序发展。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为共享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共享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撑,保障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因发展经济而忽视共享文化建设的自发经济决定论和文化虚无主义倾向,认为经济建设上去了,文化自然就搞好了;二是强调共享文化建设而放松经济发展的文化至上主义或文化决定论。我们高度重视共享文化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功能,但要防止文化决定论,不能把一切社会问题归结于文化,一切求之于文化。新时代,共享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归根到底,共享文化的建设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稳定。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才能使共享文化的建构和彰显主流文化的主导功能成为可能。文化的内容永远是社会的,共享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作为软实力的共享文化只有与硬实力即经济与政治等力量结合起来,这种软实力的功效才能尽善尽美。

當然,如果不重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共享文化中的领导作用,共享文化就会失去方向,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形成阻碍。如果不重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共享文化中的领导作用,就无法发挥党对文化工作的主导功能,就无法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使党丧失文化阵地的领导权,甚至亡党亡国。因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7]21

三、共享文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

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8]共享文化同样遵循这个文化发展原则。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共享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的劳苦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使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一致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9]。共享文化是对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一历史命题在新时代的进一步解答,进入新时代,共享文化这一新范式应时而生。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的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一)共享文化顺应社会发展和凸显人民诉求。共享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人民群众精神诉求的产物。人民群众是包含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主体和成果享受主体。工业时代不仅带给人们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和拓展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现代文化日益打破了以往的文化分界。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等随着商品经济的渗透、推动已不明晰,众多阶层参与的大众共享文化开始出现。共享文化是对现代社会个体发展空间的精神性尊重与满足,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形式上借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必须注意的是,现实中,有人将共享文化建设简单化为政治文化运动,致使文化建设表层化与形式化。一些人长期对政治生活的简单化理解所带来的一种心理与思维定式折射与表现在共享文化建设上,则是将共享文化建设视为一种宣传式的、某一时段的政治需要,而未能认识到共享文化建设非一般器物层面的生产。须知,文化建设与器物层面的建设相比较具有更为深刻性、根本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如果把共享文化仅仅看成是政府给予民众的一种“福利”,就会漠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主体地位,造成文化建设与文化需求的脱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事业,它的成功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共享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显著价值趋向,它的存在和发展既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体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和理念,“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10]8,真正生产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符合大众口味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作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在共享文化中发现自身生活的烙印,感受到共享文化就是在讲咱老百姓的事情、讲自己身边甚至是自己的事情。在主体层面上,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防止“主体”的“缺场”,更不能把人当作文化建设的“工具”。主体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只有在文化建设中,真正把广大人民这个最大的主体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在共享文化建设当中,要发挥群众的自主、自愿、自为的原则,防止政府主体的“过度干预”或者“越俎代庖”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各种制度,使得行政权力逐步退出群众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还要有意识、高格局地加强引导,一方面是防止各种不良文化呈现出泛滥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嫁接过程中,开辟新的沟通渠道,主动做好这项新时代的“引水工程”。

建构共享文化,发挥人民的主体性,还要让人民群众对文化质量进行评判,由人民决定共享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11]212共享文化要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声音和诉求,尊重和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后,契合新时代、新任务,习近平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高尚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1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享文化理念的探索和践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层次不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也推动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力量的增长和拓展,也为共享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多样思想来源和扎实现实素材。

(二)共享文化不等于“平均文化”。当然,就目前而言,“共享文化”不是“平均文化”,更非所谓的“文化平均”。好比有人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曲解为主张绝对平均主义那样,进而错误地断言“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13]118因此,此处我们也不能将共享文化说成是对文化的绝对平均切割来占有或者说平均满足每个人的文化需求。共享不仅意味着同一的一面,更是差异性中的同一。共享文化不追求绝对无差异的同一,而是尊重差异前提下的求同存异。具体来说,共享文化有着同一目标、一致步调,同时又正视现实,尊重民族、地区、群体之间差异,寻求最大共识,不断走向同一。由此看来,共享文化不能搞平均主义、一刀切,而要重视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承认差异,在保持文化创新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寻求文化的契合点,达成文化间的共存共建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冲突、碰撞、磨合不可避免,我们不能采用简单化思维进行围追堵截,用共性遮蔽差异,最终得不偿失。我们要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存在、文化观念的差异性存在,是文化存在发展的本性。正因为不同,才需要共享;正因为大众需求的多样化,才需要共识共享。只有差异,没有共识,事物最终无法发展,文化亦是如此。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呈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共享文化的建构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由于我国社会区域的层次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建设共享文化,又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把握好基础性和广泛性,坚持“三贴近”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选择的层次性,照顾大多数,区分不同层次。说到底,“共享文化”基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在区域上惠及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在受众上顾及尽可能多的人群、在发展上尽可能满足涉及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领域、在不同层次上尽可能实现最大限度地需求,普惠性、全民性、公共性和层次性这四大特性充分表明共享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情怀。

四、共享文化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文化不能单从静态视角来解读,应把它作为人的一切创造物,既包括具体的器物文化,也包括观念层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动态视角来解读文化,将文化看成是创造,更是超越。共享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新时代的文化呈现,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文化创造,更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创造性结晶。当然,共享文化的超越性并非一个抽象的遥不可及无法言说的论断,它有其科学的界定和内涵。有人将共享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性的群众文化文艺生活娱乐活动和相关的一些朴素的生活交往法则,降低了共享文化的内涵和层次。其根源在于未能从共享文化的超越性与创新性高度深刻地把握其重大意蕴,弱化了共享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引领作用。

(一)共享文化实现了实践和精神层面的超越。文化是人直接的存在方式,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我本质的解读和设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自我的文化认同和塑造,因而对文化超越性的解读其实就是对人及其活动超越性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实践,由此而言,这个实践活动的成果则是全体人民的实践成果。共享文化的超越性本质上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就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新的成就,较之以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新时代共享文化的超越性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超越性精神的本质呈现,直指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对以往人民需求和发展目标的超越。具体到文化自身来说,共享文化的超越性表现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

概括地讲,共享文化的超越性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超越性精神维度的本质呈现。它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追求,体现了对以往需求和发展目标的超越。共享文化正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追求自我完善的呈现。共享文化的超越性归根到底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超越。从这个实践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奋斗的新目标,而“美好生活”这个概念要比过去所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涵盖更广泛,层级也更高,从而具有超越性。由此得出,共享文化具有超越性,那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全面追求。过去的五年,中国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创历史新高;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提升,教育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总而言之,我们的人民更加热爱生活,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文化共享的超越性就是对新时代伟大成就在精神层面的本质呈现。

具体到文化自身来说,共享文化的超越性表现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超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这是国家强大的体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行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折。中国道路的发展奇迹和发展成就粉碎了“西方中心论”,荡涤了一些国人心中的民族自卑感,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由自卑走向自觉、自信,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从“中国道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卑盲信到美美与共、从盲目排外到海纳百川,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川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机遇”日益受到世界关注和重视。事实证明,它们不仅给中国带来繁荣和发展,引领中国走向自信、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从融入参与到主导引领,让世界为中国为之震撼。同时也给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发展理念,让它们看到了希望和借鉴。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4]。共享文化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个转变而提出,其超越性就是“文化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共享文化的提出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题中应有之义。

由是观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实践成就孕育了共享文化的超越性。反之,共享文化的超越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在文化层面来讲,就是从“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的转变,塑造出一种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为中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展现一个独立自主、美美与共的自信中国。

(二)共享文化实现文化主体和文化形式的创新。文化发展的本质源于创造创新,创新是文化延续传承、永葆生命力的动力机制和供应站。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决定了文化的创新需求,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本质所在。正是在不断创新的文化发展中,人类社会生活有了灵魂和精神寄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延续和推陈出新。共享文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一体,吸收其他文化有益成分,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主体动态需求、提供多种文化内容的具有创新性的新型文化样态。共享文化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的创新和文化形式的创新。

首先,共享文化的创新性表现为文化主体的全面性,即共享文化建设主体和成果享有主体广度都大为提高。进入新时代,中国整个社会建设理念都发生了转变,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同样,文化建设也有了创新和发展,这尤为表现在文化主体上。共享文化实现了文化主体的全面性,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管文化”“办文化”到新时代文化的“共建共享”,文化建设主体和享有主体的创造力得以极大释放,文化发展进程和效用也不断增强;从单一主体到一元主导下的多样主体的共建,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度大大提升和拓展,同时也有效地整合了多样生态下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文化建构格局。除了参与建设主体广度提升外,文化成果的享有主体广度同样得以提升。共享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积极养料,形成了一元指导、多样共存的文化格局,丰富了文化供给来源的多样性。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协调区域、统筹城乡,尤其考虑了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苦地区的文化需要,在受众上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各类群体、各个主体的文化需求,尤其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和不同阶层群体,如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群体的文化诉求,为提升文化成果享有主体的广度提供了条件。因此,共享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

其次,共享文化的创新性还表现为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即共享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共享文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享文化“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9],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态势。构建共享文化的目的就是给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从过去文化产品的单一供给到多样选择,从过去的内容单调到内容多样,从过去文化形式的一家独大到百家争鸣,既有属于大众消费的大众文化,又有属于高雅熏陶的精英文化;既有多彩美丽的乡村文化,又有活力多元的都市文化;既有渊源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绚丽多样的区域文化,等等。共享文化容纳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的文化诉求,在不同层次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共享。

当然,共享文化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15],不是单向度、静态化,而是在吸收借鉴和“对话”中丰富发展的。尽管文化发展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但比较而言,融合更重要,因为文化超越和创新的重要条件,取决于融合而不是冲突。在文化传播、发展中发生的冲突往往是暂时的,通常称为不同文化之间寻求共通之处甚至融合的前奏,在这种文化冲突中,人们求同存异,互惠共存,在差异中走向包容、正视、接纳,共享文化基于此而得以产生和发展。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借鉴中,共享文化实现了一种超越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9]云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7):4-8.

[10]蔡特金.回忆列宁:第5卷[M].侯焕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习近平主持召開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15]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5-9.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