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道与味道

2018-10-19 05:23曾园
南都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食神陆羽茶道

曾园

关于茶,我一向说得比较直。这不是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以往谈茶的方式,已远离今天的饮茶日常。

今天讲得最多、其实最不被人需要的就是茶如何被分为六大类,以及如此分类的必要性。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分类方法仅仅诞生了不到五十年。另外容易听到的是,茶叶有许多省优部优品牌,并不为人所知——因为有许多知识需要记、需要背,听众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每一次茶会,如果有新人参加,还会涉及另一个棘手话题:茶道,中国有没有茶道?

通常的说法是,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那中国为什么没有了?

我觉得孙机先生的说法比较准确:中国没有日本那样的茶道。因為《新唐书》认为“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但这种说法无法覆盖整个中国茶叶历史。与茶相比,大米和食盐所包含的工艺秘密与品饮仪轨(如果有的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日本来说,他们的茶道是逐渐变化的,到千利休形式才趋于完美。在此之前,荣西和尚认为茶是“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后来一些武士开始在喝茶上讲究起来,有了一些仪式,比如猜喝的茶是哪一个种类。因为日本茶的种类太少,这种活动的意义实在是乏善可陈。

在日本,村田珠光开始使用“茶道”这个词,他的说法是,“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相接之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及天下泰平。”

值得注意的是,茶道命名者村田珠光强调的是僧人的饮茶心得,还认为这种方式要远远高于陆羽。喝茶的人对陆羽不敬,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令人惊讶的。我觉得这可能与陆羽一直推崇茶的味道有关,日本茶味道一般,对陆羽的种种说法当然似信非信,腹诽就难免了。荣西和尚早就说过,“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上首也。”这种说法也不是没道理,只是让中国茶人感觉奇怪,刚一听到也不知道怎么反驳,仿佛一个不怎么看娱乐节目的人猛地从电视里看到金星获得了选美冠军,哑口无言。

眼尖的人应该发现了,村田珠光提出的“谨敬清寂”四个字,与千利休的“和敬清寂”差一个字。千利休改的有道理,“谨”与“敬”其实有重复,“和”字打头,赋予后面三个字一片温暖。

在此之前,中国早就有“茶道”这个词了,只是没有什么体系,往往指的就是茶艺之类。

那么,中国茶是否就有所欠缺呢?我觉得并没有。有人欣赏日本茶道,另外有一些人贬低日本茶道,认为日本茶道只是保存了宋代中国寺院一部分饮茶方式,而且存在种种不足。这种挑刺与找茬,其实是源于内在的“欠缺感”。

如果有定力,无论今天日本茶道在全世界有多成功,也不应该引发我们的“缺憾感”。因为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喝茶,曾经有过的中断也可以经由时间连缀起来。台湾食养山房有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广,看过的人都有一种久远的熟悉感。没错,认真仔细地构造一个茶空间、喝茶,本来就是中国人忘不掉的习惯,随时都能找回——也许找回的时间需要长一点,这无伤大雅。

我慢慢发现,中国人喝茶,能够品出其他民族觉察不了的味道,茶道之上,正是中国人的味道。在我们看到《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我们也仅仅是对味道有信心,在味道之外,中国美食似乎同样是有“欠缺感”的。但看过这个纪录片之后,中国人的美食空间、餐具与桌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是的,在发达国家,餐厅更辉煌,餐具更考究,但他们有他们的,我们也有我们的。我们可以去追,也可以不追。

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一个家庭妇女移民澳洲后,参加了当地社区组织的烹饪交流活动,慢慢地她就成为了当地的食神,引导全体妇女做川菜。我听到这个消息一点也不意外,反而感觉消息来得太晚。

我期待的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来社区食神开始教居民喝茶,中国除了红茶绿茶,普洱与岩茶也值得她们刻苦学习,因为收获实在太大,一生不容错过。

猜你喜欢
食神陆羽茶道
陆羽品茶
寻迹万里茶道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第一道 食神英雄帖
初三看贺岁片
《茶道六百年》
食神大会初赛
食神英雄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