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

2018-10-19 08:52孟庆全阚红星孙大勇王世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我院大学生

俞 磊,孟庆全,阚红星,孙大勇,王世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紧缺[1].因此,2015年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难题和引导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类相关专业.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从2002年单独组建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来,经过14年的发展,学校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以及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作为医学院校,与重点工科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因地制宜,找准目标,合理定位.因此,培养医药信息复合的应用型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一直是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出发点和定位.

作为培养医药信息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推动学校办学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特别是与医药企业的紧密结合.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在发挥中医药院校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一直在努力提高医学信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专业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医学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并详细分析了该体系具体实施中所具有的全程式、多元性、全覆盖的特点,最后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1 医学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指导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具体实践为提升、以创新创业所获成果为标志”.下面,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1.1 以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为基础,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本身开设的专业类课程有机结合,并将第一课堂开设课程、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和开办创新创业类讲座等结合起来,以形成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目前,我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学生的系列专业课程,旨在提高其基本知识、技巧和技能;第三层次,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如以项目、活动为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运用能力.

图1 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2 以创新创业具体实践为依托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协同培养体系平台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鉴于实验教学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基础状况,我院开设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随着国家倡导培养“新工科”人才指导思想政策的出台,以及省校两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日益重视,我院启动了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适度加大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比重,在许多专业课程中都增设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属于课堂实验教学的提高层次,本身也是为相关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内容设计上,要注重与技能竞赛的衔接,如“C语言程序设计”和“VC++程序设计”课程是对应“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微机原理”课程对应“大学生单片机应用技能大赛”和“大学生智能车大赛”,“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对应“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考核方式上,在保留实验报告、上机操作等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把课程设计、小学期实训以及相关学科竞赛融合衔接,冲抵学分,形成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还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按照现在教育界的界定,将目前大学生教学课堂划分为四个课堂.第一课堂是指传统上的在教室由教师授课的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学科竞赛、专题讲座、虚拟实践平台、学生科研项目等,第三课堂是指校企合作,第四课堂是指国际合作.其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校内平台,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和专业竞赛,同时扶植和培育一批学生自发的创新创业类的社团组织,通过这些社团组织的号召来吸引和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和第四课堂是校外平台,主要形式有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基地等,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在我院探索的多种校企合作中,与无锡IBM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采用的“3+1”校企合作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在该模式下,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第四年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企业和技术培训机构开设的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的专业培训课程(该课程及考核成绩我校认可,并计学分),并安排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和就业[3].通过这些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确保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我院也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09年起,我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试点,在全校率先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开办了“2+2”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先是前两年在我校完成韩语以及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通过韩语水平考试且专业课经韩方测试达到要求者,再到韩国完成后两年的学业[4].双方学分互认,按规定修满学分,由双方院校分别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除此之外,我院还选派学生赴韩国韩瑞大学、瑞典林奈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的深化发展,既可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也能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力,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表1 近年来学院技能大赛所获奖项

1.3 以创新创业所获成果为标志,广泛参与专业竞赛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学院以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抓手,促使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激励创新思维.在硬件上建立健全各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前提,每年招收大量学生,成立相关方面的兴趣小组或者社团组织,并从中遴选出优秀学生组队参加安徽省和全国的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单片机应用技能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取得成绩具体如表1所示.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争取相关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截至目前,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1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30余项.

通过上述大赛和项目的参与,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充分锻炼了其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英文阅读能力以及文档撰写能力,这些都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2 医学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全程式、多元性和全覆盖.下面就此分别阐述.

2.1 全程式

(1)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5级),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设置6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2)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难度较大,实施情况难以掌握.为此,拟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①根据专业课程性质,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是立体化的,除了原有专业课程,还需开设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的形式[3].因此,学院将原本针对各科技创新项目的独立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进行收集和重构,以开设专业课程的标准建设一门具有信息类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创新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课计划.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日常活动中.

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我院现有“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两门精品课程,在为期三年的建设中,相比传统精品课程,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加了课程案例设计,并按必修课性质要求需完成一定学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以此为参考标准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和“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③开展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建设.信息学科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建设十分必要.在我院探索的多种校企合作建设中,尤为关注的是与无锡—IBM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采用的“3+1”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第四年在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企业和技术培训机构开设的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的专业培训课程(该课程及考核成绩我校认可,并计学分),并安排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和就业[4].通过该基地建设,学校可以与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建立起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业岗位的所需的实践技能,确保了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多元性

多元性具体表现在从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两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两种形式便是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和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院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作为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后备项目培养.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扩大参与面,让有兴趣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3)鼓励教师利用现有科研项目的资源,带领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

(4)鼓励学生以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鼓励学生申报软件著作权和专利,与学生评奖和评优挂钩.

2.3 全覆盖

(1)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在2.1(2)中已做过介绍,学院将原本针对各科技创新项目的独立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进行收集和重构,以开设专业课程的标准,建设一门具有信息类专业特色的应用型创新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课计划,以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

(2)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全覆盖.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2个学分,具体形式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技能竞赛、发表论文和申请软件著作权或专利等.除了加大实施我院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扩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面之外,下一步还需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上加以体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渐形成适合医学信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 问题与思考

为更好地适应新一轮人才培养改革,安徽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我院也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足以证明学校和学院两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视.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1)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而具体实施中,无论是老师还是管理者,都更加关注结果(诸如:学生发表的论文、竞赛的获奖、创办的公司等),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上有待进一步的深层研究.

(2)学生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哪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反馈得知,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可能是实践活动,尤其是信息类这些操作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实践能力贯穿整个过程.

4 结束语

培养医药信息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出发点和定位,其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专业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医学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并详细分析了具体实施中所具有的全程式、多元性、全覆盖的特点,最后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实践表明,上述措施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全面提高我校信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我院大学生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